第14章 收购(第2/3页)

很久以前,公社也曾经鼓励或者强制要求村民种植某一种农作物,种之前会鼓吹这种农作物的前景有多好,结果等农民一收成,当初的承诺就不见了,不是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就是收购价格极低,最后导致亏本,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白忙一场而已。

这样两次下来,公社的话就不好使了,现在也不敢做强制要求,只能宣传鼓励,不过这样的效果非常有限。

说起这事,公社也觉得很无奈,上级压下来的任务他们有什么办法?事后那些商人反悔,或者提出收购的高要求,也让他们很愤怒。

总之,初衷是好的,实际操作有困难,特别是灵泉镇这个山区里的小镇,交通不便,种什么东西都难以卖出高的价格。当然,现在的交通情况不同往日,大家才敢去想。

果然,杜善薇的申请一递上去,镇里就很重视,马上说会帮忙催促。

“如果他们在投资咱们村有这么爽快就好了。”杜善薇对着杜积明吐槽,“明明咱们村能发展成为旅游村,公社也同意了,结果上面的态度这么含糊,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回村越久,耳濡目染之下,她也受到一些影响。比如之前,她会说“镇政府”,现在直接跟村民学,说成“公社”了。

“没办法,谁让咱们这里还是革命老区,另一个村比咱们更有优势呢?”杜积明也很无奈,之前的短期假日让他们村尝到了甜头,觉得前景非常美好,只是财政资金有限,另一个村比他们的交通更便利,距离镇上只有两公里,还比他们早规划一年,县里早就开过会,决定下拨资金开发成红色旅游。

“支书,咱们不如申请其他项目,先做好基础设施,比如一事一议项目,这次的项目就很好,把南山村的路和二级路接上了,很受好评。接下来可以争取‘绿化村屯’这个项目,尽管申请后要时常应付上面的检查,但有好处啊,起码可以把村里的小路硬化,在大榕树下多做几套石桌石凳或建起一所凉亭,然后再找个地方种植一些花草,这样村子会更好看。”杜善薇提议道,说着就把三份复印的文件递给其他村干部。

“这份文件是刚发下来的?”陈世峰问了一句。

“是昨天发到邮箱里的,我下载下来就打印给你们看,估计明天镇上就要开会说这事了,咱们村一定要争取到这个项目。”杜善薇鼓动道,名额有限,镇上给哪个村暂时还不知道,反正他们要先统一思想。

“我看能做。”陈世峰虽然不是南山村人,可他还是同意先把南山村推出去的提议,有什么好的政策和项目,都乐意配合先在南山村落地。

村委早已通过气,杜积明说服了陈世峰和黄秀珍。这方面,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我去找镇长,就是撒泼打滚我也要把项目抢到手。”杜积明立马下定决心。

他是老支书了,对镇子上下无比熟悉,关键时刻能舍得下脸皮,又有他四弟杜积新的面子在,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村里的事告一段落,杜善薇又转回到自己的百香果上,临近百香果成熟,她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她大学同学的父亲,对方还记得她,毕竟她一直和那位姓李的大学同学有联系,也时常把百香果的生长情况发到朋友圈。

本来她准备亲自驱车上门的,想要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点困难她没有放在眼里,没想到李父竟然说要亲自上门来看。

后来杜善薇才知道对方是顺路,他和另一个地方的果园有合作。

“早就说过你们南山村的景色好,哈哈,名不虚传啊。”李父大约五十岁,身材保养得不错,起码没有一般中年男人所有的将军肚。

他表现出来的态度很亲切,和杜庆国寒暄后,就和杜善薇聊起天来。

“您过奖了。”杜善薇汗颜,还名不虚传呢?自己是不是吹得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