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第4/19页)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一位外科大夫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位中学老师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给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讲清楚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位生物所的研究员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觉得最近每天从床上爬起来一路小跑冲进实验室然后观察记录她所培养的菌体实在是太美妙太神奇了。一位母亲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现在坐在孩子的床边,孩子睡梦中的脸庞是那么安静美丽透放着光彩,那么惹人爱怜……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只要能真正理解前面这大约一千字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

·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个案分析——“成功学”的方法缺陷

“成功学”的书籍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书籍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是因为书中总是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的“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刚刚起步的时候,教授们迅速发现根本找不到已有的合适教材。于是,他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去采访那些顶尖的商人,然后回来详细地记录这些卓越的领导者正在做的事情和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就是所谓的“个案”(Case)。这些教授紧接着发现他们不可能拿着这些“个案”的记录照本宣科,因为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既定的“标准”来衡量“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于是,教授们指导学生的办法是,让他们先去认真阅读这些“个案”,然后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基本上,到今天为止这依然是这种所谓的“教学模型”的运用方式[1]。

“案例分析方法”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而“成功学”书籍中,往往把商学院“承认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当作天经地义的方法来用。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