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5页)

“我们打电话找行为鉴定组吧,”帕克说,“看看他们对‘掘墓者’这个名字有什么见解。”

卢卡斯表示同意,凯奇打电话到匡提科。

“有没有人描述过枪手的外貌?”帕克看着勒索信问。

“没有,”凯奇说,“说来也真奇怪。没人看见枪,没人看见枪管冒火,只听见子弹打中墙壁的声音。嗯,当然,也听见打中被害人的声音。”

真令人难以置信,帕克想。“在拥挤的人群中,怎么会没人看见?”

“枪手就是这样,来无影去无踪。”C.P.说。

哈迪接着说:“就像幽灵一样。”帕克看了他一眼。哈迪头发梳理得十分整齐,身材瘦长,英俊不凡,戴着一枚结婚戒指,这些都是生活美满的表现。但他身上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帕克回想起,当初他离开FBI的时候,离职辅导员曾向他解释过——真是多此一举——执法人员患忧郁症的比例相当高。

他再次低头看着勒索信,研究着冷冰冰的信纸与黑色的字体。他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结局是今晚……

帕克注意到,信尾没有落款。这一点似乎无关紧要。但过去他协助办案时,有几次歹徒的确在勒索信上署了名。其中一个签名是假的,旨在误导调查方向——只是歹徒在签名时留下了笔迹证据,最后不得不俯首认罪。在另一起勒索案中,歹徒居然签上了本名,也许是在绑架过程中慌了神,不知不觉地写了下来。被害人家属收到勒索信十七分钟后,歹徒就迅速落网。

帕克将强烈的鉴定灯光拉近这封勒索信。他弯腰细看。听见颈骨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告诉我,他默默催促着眼前这张纸,告诉我你的秘密……

农夫的枪里只有一颗子弹,老鹰彼此离得很远,他开枪的话,只能打中其中一只……

他在考虑歹徒伪造笔迹的可能性。许多歹徒——写勒索信的绑匪——会掩饰自己的字迹,这使比对工作更加困难。歹徒会故意将字体的倾斜度加大,字母也会写成奇怪的形状,但通常无法写得很顺畅。如果写字时不遵从固有习惯,通常会写得很困难。如果有人想掩饰字迹,文件鉴定师通常能发现“字颤”——笔画抖动的痕迹。但这封信并没有出现字颤,所以这正是歹徒真正的笔迹。

按照正常程序,鉴定未知人士笔迹的下一步是拿已知的笔迹来比对,请探员拿勒索信的副本到档案局,一一比对档案,以找出相符的字迹。可惜“铁射案”专案小组面临的情况是,多数档案都是用印刷体大写来书写的——表格上大多要求填表人“请用印刷体填写”,而这封信却是手写体。即使像帕克·金凯德这么资深的文件鉴定师,也无法靠书写体来比对印刷体。

尽管如此,搜寻民众档案仍可能找出一些线索。个人字迹往往包含一般特点和个人特点。所谓一般特点,指的是在学校学习到的笔法。虽然学校教授的笔法不尽相同,但可以归纳出几套泾渭分明的系统。文件鉴定师可以借此将疑犯的籍贯缩小到东岸、南方或中西部。然而这几套系统——以花式的“淑女手写体”为例——现在已经失传,只留下几种书写方式,特别是赞柏教材与帕尔默习字法。只是这几种写法也过于笼统,难以辨识出执笔者。

个人特点就与一般特点不同了。所谓个人特点是每个人独特的笔法,差异甚小,有的人写得很花哨,有的人习惯在印刷体中夹杂着手写体,有人喜欢多加不必要的笔画,例如在Z或7中间划一道小斜线。几年前有人声称发现了希特勒的日记,鉴定人员就是根据个人特点来判断真伪的。希特勒签他的姓Hitler时,喜欢将大写的H写得与众不同,但这种写法他只用在签名上,平常写字时没有这种习惯。伪造日记的人通篇将大写的H都写得十分夸张,鉴定人员只须细看就知道与希特勒的习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