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第4/5页)

不管这些信中表示了怎样的安慰和遗憾,主办权毕竟落到了悉尼的手中。在最初的失落和遗憾过去之后,围绕申奥的前前后后让我们开始反思一些事情。

首先我们把申奥的成功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得太紧密。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一旦申奥成功,中国的改革将大步前进。从今天来看,这是个美丽的错误,申奥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个好的润滑油,而中国的改革和进步应当有着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节奏。

其次,申奥的全民族热情掩盖了我们的很多不足。和悉尼等城市相比,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太多要追赶的东西。“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句申办口号其实从另一个角度透露出一个信息: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你让我办,我们全民总动员,就一定能成功。于是也有了北京一旦拥有主办权,城市建设将提前四十年这样的说法。但申奥未成,人们也发现中国和北京建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也许随着我们自身的强大,这种申办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第三,申奥归根到底只是申办一次奥运会的主办权,但我们偏偏给它加上了太多体育以外的事情,看得出来,在世界的面前我们急于证明自己。其实,申奥成功不意味着我们一夜之间就进步了多少,而申奥的失利也不说明我们的进步会停止。

当然那次申办奥运,我们在当时也不知道后面有那么多黑幕。回头翻看资料,当时张百发接受采访时还对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国际奥委会1994年1月份开会时请我们去,征求我们对国际奥委会有什么意见,他们也正逐步走向民主化,我们希望能公开投票,如果公开投票我们有绝对的把握。”

这段话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听出太多的弦外之音,但几年之后,在申办奥运的贿选丑闻公开之后,我们才感觉到其中的含义。

就在中国人已慢慢淡忘了那次申奥的1999年初,当年申奥的丑闻突然爆出,悉尼组委会用金钱收买了两个奥委会委员,结果悉尼胜出,而北京差的就是两张票啊。

这个丑闻传出以后,我很自然地想到1993年那一夜我们全民族围绕申奥的热情、悲伤和眼泪,当然还有极度的失望。几年后这丑闻的传出,却不得不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热情和眼泪竟像被强奸过一样。

中国人是宽容的,相对于其他索赔的城市来说,更接近胜利而损失最大的中国,针对丑闻的言辞却不够激烈。也许我们有自己的考虑,也许我们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也许我们还要申办奥运会因此不想得罪太多的人,于是放弃了愤怒的机会。

但谁对当初一个民族的热情负责?谁对我们当初的泪水负责?在心中我真的想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

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包括热情及眼泪。1993年的申办奥运就像一个分水岭,之前中国的奥运情结一路攀升,在申奥那一夜达到巅峰,而那一夜过去,中国人面对奥运日益冷静下来。虽然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起来,我们面对奥运的热度还是高的,但和我们自己前些年的狂热比起来,已经冷静得多。应该说,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事隔十二年之后,奥运赛事依然在美国举行,这时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和乐趣,再不是全体国民眼中的唯一。金牌依然得的很多,但获金牌的选手不会再享受民族英雄的待遇。他们只是体育赛场上的英雄,国旗升起和国歌奏响时,我们依然会激动,但我们知道,如果有更多写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上获得冠军,那中国才会更强大。

我们做电视的人也不再只盯着金牌。在1996年奥运结束之后,我们《东方时空》推出奥运人物专访,十多位中,只有四个金牌选手,还是都有感人故事的。比如最小的冠军伏明霞,常胜将军邓亚萍,屡次受挫最终成功的熊倪,还有甘当绿叶扶红花的乔红。其他的几位都是亚军、季军甚至是第四名,还有根本没参加奥运的人物。他们中有挑战年龄极限的游泳老将林莉,悲壮的女足和女垒教练,离领奖台很近的蒋丞稷,为奥运冠军做陪练的柔道选手张颖,一枪打走金牌的老将王义夫等等。我们给这组节目定位于“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希望能够让视点回到体育,回到体育赛场上的人。并不是金牌才能给我们震撼和信心,恰恰是在向胜利冲击的过程中,一些感人的故事出现了,体育的魅力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