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愿望(第3/6页)

言归正传,埃梅的《变貌记》描述的是变身带来的烦恼不便,虽然前半部分不明显,但里面也提到变身的魅力。即使描写的是变身的烦恼,但一个从不曾幻想过“变身”的作者,是写不出这种小说的。

人类的变身愿望是很普遍的,光从化妆一事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化妆也算得上是一种变身。年少的我曾与朋友一起玩演戏的游戏,借来女性服装,在镜子前面化妆,当时心里那异样的雀跃甚至让我感到惊异。而演员就是受这种愿望的指引,将“变身”变成自己的职业,以便每一天都可以数次变身成他人。

侦探小说中的“变装”情节同样满足了人们的变身愿望。作为诡计的易容术,现在当然没什么意思了,但变装本身仍旧魅力十足。变装小说的巅峰之作,应该是故事里出现了描写通过整形外科实现彻底的改头换面的情节吧。代表作品有战前安东尼·艾伯特[88]策划、以《总统侦探小说》(The President's Mystery)的书名出版的合作小说。关于这部作品,我已经提过许多次,所以不再重复,不过通过整形外科变成另一个人是可能的。这可说是现代的忍术、隐身衣吧。从这个意义来看,变身愿望也与“隐身衣愿望”有一脉相通之处。

(收录于早川书房《续·幻影城》、社会思想研究会《侦探小说之谜》)[1]是安置历代祖先牌位、墓地或者举行葬仪法事的寺院。

[2]行基(668—748),奈良时代的僧侣,将佛法从贵族阶层普及到市井的人物,后世尊其为行基菩萨。

[3]加博里奥(mile Gaboriau,1833—1873),法国小说家,《勒沪菊命案》(LAffaire Lerouge,1866)被视为史上第一部长篇侦探小说。他塑造的侦探勒考克对后世的推理小说创作影响巨大。

[4]柯林斯(William Wilkie Collins,1824—1889),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1860)、《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1868)等。

[5]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英国作家、评论家,他以布朗神父为主角的一系列短篇集在推理小说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乱步曾评价他为“侦探小说界最擅长制造诡计”的作家。

[6]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罗生门》等。

[7]田谷力三(1899—1988),大正、昭和时期的歌剧歌手,是当时浅草演艺界的大明星。

[8]甲贺三郎(1893—1945)为其笔名,因其《珍珠塔的秘密》(1923)获得“新趣味”征文奖的第一名而进军文坛;定义推理“本格”、“变格”概念的第一人,出身工学部的他被日本推理评论家山前让誉为“理工诡计之雄”。

[9]《新青年》(1920—1950),日本文艺杂志,是战前日本侦探小说的根据地,除了译介许多海外侦探小说之外,也是许多日本侦探小说家活跃的场所。乱步由此出道,横沟正史也曾经担任过这本杂志的总编辑。

[10]中岛河太郎(1917—1999),日本推理小说评论家。曾以《侦探小说事典》(1955)获得第一届江户川乱步奖,《推理小说展望》(1965)获得第十九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11]小酒井不木(1890—1929),日本侦探小说家、翻译家,代表作为《恋爱曲线》。

[12]小栗虫太郎(1901—1946),日本侦探小说家,代表作有《黑死馆杀人事件》(1934)。

[13]木木高太郎(1897—1969),日本推理小说家,以《眼跳症》出道(1934),一九三五年凭《人生的傻瓜》获得第四届直木奖。和甲贺三郎展开过关于“侦探小说”的论战。

[14]香山滋(1904—1975),日本推理小说家,以《海鳗庄奇谈》(1947)获得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新人奖。

[15]岛田一男(1907—1996),日本推理小说家,知名的推理作品都以记者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