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灭亡香销词殁

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宋代这样奇葩的朝代,两宋的灭亡几乎如出一辙:北宋助金灭辽,之后自己灭于金;而南宋的灭亡则是从助元灭金开始的,之后自己灭于元。这一方面说明无论北宋南宋,其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只能作为卑微的配角,另一方面也说明苟安的南宋从来没有吸取历史教训,他们不知道自己头顶上一直高悬着一把利剑。

公元1235年,一直高悬在南宋朝廷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了下来。

家祭如何告乃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宋的灭亡是从宋助金灭辽开始的,而南宋的灭亡则是从宋助元灭金开始的。

蒙古原本是金朝统治下的一个小部落,头领接受金朝官职。而到十三世纪,金朝的统治已经日趋腐朽,走向灭亡的深渊,而蒙古的势力却在逐渐强大。

从金大安三年(1211年)至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对金展开了强大的进攻。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之后就想移兵灭金,但是此时他病死了。成吉思汗遗言嘱咐应迅速灭金,并说“宋金世仇,必能许我”,要求后人取得南宋的帮助协力灭金。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将领速不台率军三万围攻汴梁,金朝十万援军在郑州全军覆没。汴梁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金哀宗率众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后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

天兴三年(1234年)二月,蒙古与南宋联军对商丘发动了最后的攻击,金哀宗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南宋终于借蒙古之手,消灭了宿敌金朝。在战前,蒙古与南宋约定,金亡之后,河南东部的一些地区归南宋所有。但是也许是对金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南宋君臣的头脑,使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在元军撤离之后,宋军长驱直入中原,没有经过战斗就收复了汴梁和洛阳。但是,饱经兵火摧残的中原几乎已赤地千里,军队根本无法得到给养。蒙古掘开黄河大堤,合围宋军,宋军大败。南宋与元的战争就这样揭开了帷幕。

战争从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保卫战南宋彻底灭亡,历时近五十年。很难说清这五十年的苦难究竟有多深重,因为,哀号和泪水是无法用文字记录的,更无法用史官的笔再现。

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元。1274年,元军二十万沿江东下,直逼临安。元军所到之处,宋军或逃或降。1276年,元军兵临城下,谢太后带小皇帝宋恭帝投降,临安被攻陷。

临安失陷之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端宗在逃亡途中去世,陆秀夫又拥立七岁的赵昺为帝,这个气数已尽的小朝廷一直在广东一带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见突围无望,背着八岁的赵昺跳海自杀,不少宫人与大臣也随即跳海。据史载,以身殉国者达十余万人。南宋终于灭亡。

十三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最领先的科技,最繁盛的社会,终于在凄风苦雨中,无奈地降下了帷幕。中国终于再一次“统一”了。但是,这样的统一,在当时的人看来,其酸楚与悲凉却是无法言表的。

元朝建立之后,南宋遗民林景熙一次读陆游的诗,当他看到《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悲愤莫名:现在,九州终于“同”了,可是陆放翁哪里能想到,此“同”并不是彼“同”啊!也许,林景熙这首《书陆放翁诗卷后》是含着眼泪写出来的吧,因为,这最后四句,分明已是字字血,声声泪!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总有那么些人,在经历了无数的毁灭性的打击之后,仍然能从血泊里踉踉跄跄地站立起来,擦干脸上的血痕,再次前行。这不是因为他遭受的打击不够大,蒙受的灾难不够深,而是因为在他被击倒在地上的时候,他抬起了头,看见了无数的身影在云端高傲地站立,看见了无数的目光,透过阴沉沉的暮霭,凝视着自己。从这些身影和目光中,他得到力量。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母亲是地球之母泰雅,每当巨人被击倒的时候,母亲就会通过地面重新给他注入力量,只要他还站在地面上,这力量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站在这片大陆上的这个巨人也和安泰一样,只要他还在这片土地上,哪怕遍体鳞伤,哪怕九死一生,那些身影都将搀扶起他,那些目光都会拥抱着他,使他再次站立,继续前行,直到他自己也成为云端的一员,用自己的身影和目光,温暖支持那些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