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河山岳飞(第3/4页)

朱仙镇离汴京只有四十五里,四十五里,只是轻骑兵不须两个时辰就可以跑完的路程。

可是,岳飞的军队在胜利触手可及的时候,班师南归了。

从此,他们的足迹再也没有到过这里。岳飞骑在马上,望着近在咫尺的故都,长叹一声:“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满江红

岳飞班师之后,北方大片刚刚恢复的故土,马上又重新落入敌手。心灰意冷的岳飞多次上表请求解除兵权,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而此时,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悄悄的酝酿之中。

秦桧入相之后,不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却一心求和,高宗赵构更是以偏安江南、做金国的藩属为满足,根本不想雪靖康之耻,恢复中原。当金人入侵的时候,君臣慌不迭求良将御敌,当情况缓和时,则又安于现状,不肯再兴兵北伐。而且秦桧与岳飞的矛盾,在秦桧入相时就产生了。

绍兴八年(1138年),金国遣使求和,愿归还侵宋的河南土地,岳飞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待。”还说秦桧作为宰相,不能正确为国谋划,会成为后人的笑柄。秦桧十分恼怒。

岳飞一次读秦桧的奏章,当他读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的时候十分愤怒,说:“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怎么能这样当面欺骗皇帝!”

岳飞撤军之后,秦桧又多次向金国请和,金兀术给秦桧写信说:“你朝夕求和,而岳飞却在河北用兵,只有把岳飞杀了,才能讲和。”秦桧认为岳飞不死,始终是和议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危及自己,于是下决心杀害岳飞。

但是,杀害岳飞最关键的人物,还是坐在江南金銮殿上的高宗赵构。

汉语中的“国家”是个颇可玩味的词:表面上看,国在前而家在后,国似乎比家重要;可是若按照构词规则,家才是中心,国不过是个修饰罢了。国是家前面的大旗,在必要的时候打出来,号召天下,莫敢不从。而家的中心又是什么呢?是人,或者说,是那个现在任家长的人。不管这个人是傻子还是白痴,不管他是阴险小人还是狠毒的恶汉,只要他坐在那个高不可攀的位置上,他的话就是金玉良言,他的决定就是圣旨。《宋史·岳飞传》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岳飞。”而在这一对君臣的谋划下,岳飞的千古奇冤已成定局。

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被捕下狱。韩世忠痛恨秦桧专权,诘问他岳飞何罪之有,秦桧竟说“莫须有”(也许有)。

当年十一月,宋金签订和议,南宋在战争大胜之后,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土地都划归金朝。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绍兴和议”。

和议签订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父子和张宪被害。临死前,岳飞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当时汉人洪皓在金国,偷偷以蜡书上奏高宗说:“金国人害怕的只有岳飞一个,到了把他叫作父亲的程度。当岳飞死讯传来时,金人喜不自胜,酌酒相贺。”岳飞被害时,年仅三十九岁。

《宋史·岳飞传》说:“从西汉至今,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将军,各个朝代都有。但是要寻找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双全的人才,却是很困难的。史书说关羽精通《春秋左氏》,可是他没有文章流传。而岳飞北伐,军队到朱仙镇,皇帝下诏班师,岳飞自己写奏章答诏书,忠义之言,流出肺腑,有诸葛孔明之风。”(“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南朝宋武帝杀死自己的名将谭道济。临刑的时候,谭愤然说:“自坏汝万里长城!”岳飞的冤狱,与谭道济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