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四(第4/9页)

高歌摇摇头。

“他就喜欢吹拉弹唱,没个正经出息。”

“好啊!厂里有个文艺宣传队,正缺人。这么说,你会唱两嗓子了。”

“是的是的,嫌原来名字俗气,自己跑到派出所改了,叫什么高歌。嘿,难听死了,一点都不顺口。”“很不错嘛,高歌猛进。”

高歌不那么胆怯了,传闻中十分威严厉害的于而龙,连王爷坟石人石马都躲着他的厂长,倒并不那么可怕。相反,态度和蔼,言谈亲切,因此不再拘束和紧张,而是感到他父亲未免太过于谦恭地恳求,大有损于年轻人的体面和自尊。高师傅嗫嚅地说:“厂长,看我多年的面,把他收留下来吧,学什么手艺都可以,有碗饭吃就成啊!”

若干年后,高歌在重新描述这段往事时,十分痛心地说:“于而龙逼我父亲不得不奴颜婢膝地,跪在地下向他哀求,才许我进厂。他手里有什么,不就是权么?”于而龙无法辩白:“有什么办法,夫子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他当时就是那样看的吗!”

于而龙弄清父子俩的来意,便说:“是不是因为他年龄还不够呀?”

“按虚岁说够了,厉狗的吗!厂长,可人事处讲——”老高开车,是相当稳重的,不疾不徐,但涉及到儿子的就业问题,就有点手忙脚乱,沉不住气。

“你去告诉他们,就说我同意了。”

“他们说——”高师傅知道话一出口,厂长非火不可,可为了儿子,也就管不得许多。“人事处说最好找厂长批个条子,好有个书面依据。”

果然,于而龙炸庙了:“你去对那些文牍主义者讲,让繁琐哲学的等因奉此见鬼去吧!”

那时,厂党委书记还是相当威风的,他的话,无论对与错,扔在地下是有声的。

他望着年轻人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心里想:“要是在战争时代,像他这样的,早给他一支枪,让他上前线去了!”

高歌果然参加了文艺宣传队,晚会上有时还可以欣赏到他那嘹亮的歌喉。于而龙的音乐素质极差,只会哼几句石湖上的渔歌,所以对于高歌颤巍巍的洋嗓子,并不怎么喜欢,尤其拿腔作势的姿态,看来也不舒服。可是演出结束来到后台,也不得不敷衍几句,但是王纬宇却兴奋地拍着歌唱家的肩膀:“小高,唱得不错嘛,有前途,好好锻炼,我给你找一位名师指点指点,会成为一个介乎tanner和baritone之间的优秀歌手。”

混蛋,总是炫耀他的学问,于而龙心里骂着王纬宇,回到家,问他儿子:“我记得你曾经也想成为歌手的,成天抱着吉他,唱什么我的太阳、我的月亮,你跟我讲讲,什么叫坦闹儿?什么叫巴列东?”

于菱耸耸肩膀,回答不上来,那时候,他的兴致,早已不是声乐,那支夏威夷吉他像元帅的佩力一样,已经挂在墙上做纪念品了,而开始热衷养鸽子,四合院的上空,常常飘扬着悠扬的鸽哨声。以后,又发展到养狗,哈巴狗、猎狗、狼狗,他都养过。于而龙无奈地:“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于是推开窗户,向坐在葡萄架下阅读医学期刊的老伴问:“喂,大夫,你学过拉丁文,介乎于坦闹儿和巴列东之间是个什么货色?”

“好像是意大利文吧?也许是音乐术语,你查一查辞典吧!”谢若萍只顾钻研她的学问,于而龙回到书房里去翻检辞典,终于弄清楚原来是什么男高音,次高音。他查着查着自己也乐了,难道音乐和他一个工厂党委书记有什么联系吗?光是属于动力学范畴的学问,就够他脑子负担的了。

不,骑兵团长永远记得那匹“的卢”给他的惨痛教训,该死的牲口是怎样当众把他掀下来出了丑的。

哦,开卷有益,当那位歌唱家,突然弄出一本数万字的学习心得,博览群书的子而龙一眼就看穿了,把那个大厚本子扔给了热心推荐的王纬宇:“假的,全是东拼西凑抄袭来的。”他现在回想起来,不实事求是,凭摘取片言只语哗众取宠,吹嘘拍马,浮夸做假之风,可能从那时起,甚至还要早些,就开始存在,并且一天浓似一天。应该承认,那个小伙子鼻子够尖的,能够得风气之先,的确不易。“我不懂高歌弄这套玩艺儿干什么?是不是嫌唱歌出不了名?这本东西,连假马克思主义都算不上,因为假的也是需要力气编造的,可这好,统统是抄的,亏你还捧着到处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