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城市

侯瀚如的号召力不同于其他回国的艺术家的号召力。

今晚来的许多是艺术圈里年轻的优秀的人物。他们平时常表现出对很多东西不屑的样子,但今天他们不。

侯瀚如从法国来。

他在国外待了许多年,一直做着艺术策展。华人在艺术世界里其实一直被白人排斥,侯瀚如做了许多年,终于一点点获得了西方的认可。

据说在去年上海的艺术双年展上,侯瀚如作为海外部分的主持,在发言时,竟流下了眼泪。国内一位年轻的独立策展人在讲起此事时感慨万千,他明白这情绪的分量。

今晚侯瀚如不是来布道的,虽然说的是演讲,但他只是放一些幻灯给大家看。

这两三年他在七个国家的七个城市里做了一系列的展览,展览的名字叫作“移动的城市”。他想通过这个展览向西方展示亚洲城市的各种文化现象,传达亚洲的变化。虽然是同一个名字,但是每个展览都各不相同,他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每个的美术馆的特点,请艺术家有针对性地创作。

在其中一个城市的展览上,张永和设计了像脚手架一样的建筑,而且每个脚手架都是支在一只乌龟的背上,其他形态各异的作品就是在这些空间里展开。而在另一个展览上,张永和又设计的是一个类似宋朝仓库的结构,每一根梁上则盘踞着一只仓鼠。日本的那个著名的搞纸建筑的设计师也为这些展览做了些别出心裁的空间设计。

作品也有意思。最好玩的莫过泰国的一个艺术家,虚拟了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并为这个不存在的片子设计了海报,并大肆宣传。一个西方美女在曼谷认识了一个开“突突”(出租三轮摩托)的小伙子,相爱了,于是小伙子跟随美女到了西方,并把他的“突突”也开到了西方。展览在巴黎的时候,故事就是小伙子开到了巴黎,和巴黎的美女相爱。展览到了伦敦,故事就是小伙子又开到了伦敦,和伦敦美女相爱……一个最可爱最天真的梦想,我们开着原始土气的“突突”,所向披靡。

侯瀚如在给我们看了他七个城市的展览之后,又展示他今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拍到的一些图片。威尼斯双年展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讲,相当于奥斯卡之于中国电影人。但侯瀚如拍的不算多,许多等着看的人不免失望。侯说起威尼斯,轻描淡写的,有点玩世不恭的感觉。

这时候,有人忍不住地问他,怎么看国内的艺术家。

侯瀚如说,怎么看国内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更像宣传画。

一句话说得许多人都不免要沉默。就连刚才大家看到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两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和其他国家的作品都有这样明显的区分。国内的艺术家都如出一辙地运用着一些共通的符号,比如人肉,比如麦当劳标志,可口可乐标志……毫无创见。

活动结束走出来,和一个朋友说起刚刚侯瀚如表现出的那种淡淡的玩世时,朋友说,那是因为侯已见识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