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如斯

记不清上次是什么原因,这本《野草在歌唱》看了个开头就放下了。而且,算下来,已经是两年前。

似乎是因为当时,忽然买到了《金色笔记》,开始看《金色笔记》,就把《野草在歌唱》放下了。想着,从一个体裁更具实验性的读起吧。谁知《金色笔记》,也是拿起,读一阵,又放一阵,再读一阵。断断续续地,总被其他书引诱。

这次来深,在当当上买一些书,再随身带两三本书。一本是连岳的《我爱问连岳》,这本书早就读完了,但因为答应要给《南方都市报》写一篇3000字的关于这本书的年度盘点,所以,只能把这本书带上。想过带帕慕克的《雪》,但因为在当当订了他的另外两本,所以,准备回来以后再读这本。有的书太重,有的书质量不保险,这些都不适宜带着出门。忽然就想起了《野草在歌唱》,应该是一本宜静读的书。

另带了《有人喜欢冷冰冰》,准备在机场读。哪知,这本在机场无聊时,都仍旧不吸引人。看来看去,丧气得很。

这两天,开始读《野草在歌唱》,很吸引人,线索不复杂,不像《金色笔记》那样累。看进去以后,越来越惊讶。多丽丝·莱辛的心理把握能力太强了。

以前看她的其他小说,就知道她的心理掌控能力超强,但那些小说大都是她后来写的,没想到她早期的《野草在歌唱》,就已经这么强悍了。

那女主人公、男主人公,我简直就觉得是我的熟人一样。他们的人生故事,似乎就在我身边发生。我一边读,一边想,难道他们是莱辛生活中的人,是她的亲人,她这样透彻地了解?

那种阅读她作品的特有的绝望感就又浮了上来。

作品读完后,读了一些介绍,知道,她早年的生活有相似的背景,她的父亲也很不善地经营着一个农场。她也读过女子寄宿学校,当过打字员速记员。但那些说到底都只是生活的表面,那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真是得靠着超强的感悟和想象才能得到。

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相处的那些微妙处境,细致入微的变化,心理上一强一弱的随时转换,别的作家很难体察到那么深,就算能体察一些,也未必有耐性一点点挖出来,一点点展示出来。

而且这展现出来后,竟是这样的吸引人,这种悲伤困难的处境,一步步地陷入人生绝境,无法回头。最后无法避免地迎来末日。让人读后怅然不已。

今早,在我所在的这个小区,来了警察与法医。昨夜,有一个女人跳了楼。摔到那幢楼二楼的一个平台上,所以,夜里没有人发现。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那女人和丈夫分居了。也有人说,那女人并不住在这里。

我不由得也想到了《野草在歌唱》里的玛丽。她迎向末日,无可挽回。她看见连树木草丛都向她杀过来。她看到她伤害的,唯一给她安慰的,她又无法面对的人,举着刀迎向她。

她其实早已知道,末日就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