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初的书

前段时间,我常去的一个BBS上有网友贴了一则消息。大意是,河南的一间希望学校准备建一间图书室,希望在网上征集捐赠图书。

这个消息出来后,反应热烈。我也很积极地跟帖,准备捐书。

其实给希望学校捐赠或者捐助贫困学生的途径还是有很多的,但一定远不如这次的反应。

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一个观念的原因。

大家对各种捐助活动的信任是一个问题,对捐助活动的作用认识又是一个问题。

我听一个去山区教书的志愿者说过,他所去的那个地方,土地贫瘠,山民懒惰而绝望,但酷爱酗酒,醉酒是他们最快意的时刻。他除了教书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调查贫困的家庭,把真实情况公布出来,给最贫困的学生争取捐助,让他们不至辍学。但同时,他又很困惑,这些家庭情况大体相差不远,都很贫困,比较是个困难的事,就算替其中一些家庭争取到捐助,也许只是给他们的父亲争取了酒钱,会辍学的学生还是要辍学。

我出于同样的困惑,因此没起过念头要用财物去支助谁。一个传统观念对我影响至深:“救急不救穷”,穷是救不了的,如果人不自强,怎么救?当然,也许有些人看起来,会觉得我生性凉薄。

但这次,河南这所希望小学募集图书的活动却让我很积极。因为图书跟其他商品不同。图书在价格上是不高的,如果它不对你起作用,它便没有价值,如果它对你产生作用,却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它的价值无可估量。好的书是人类精神的凝结,是像火种一样的东西,即所谓的“薪尽火传”。

许多人都能讲出小时候对他真正产生启蒙意义的书籍,它会是人生之书。这种书不是简单地教人句读,它传达的是一种精神。

就我个人而言,最早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书是《安徒生全集》,而且主要是他的后半部分,他写给成人看的那些忧郁的,充满人生缺憾的那些。这导致了我很小就愿意退出大众的立场,独立看待这个世界。

周围年龄比我稍长的朋友,小时读书的来源更少,但也总有书对他们起了醍醐灌顶的作用:比如《唐诗三百首》,比如《三国演义》。我想,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条件一定是极不好的,课本以外的好书当然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基于这个想法,我选择了一些我认为能对人生产生影响的好书,并按照那个募集图书的帖子的意思,先把书单贴出来。

其他网友的书单也纷纷贴了出来。

争论也随之出来。

有的人认为,应该给农村孩子看有用的书,而不要沉溺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童话。这种意见慢慢就占了上风。网友们普遍认为,农村的孩子需要的是教学参考书。

主持这次募捐活动的网友也出来说,第一,他们需要的书是能针对低龄孩子的,而且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远比城市孩子要差。第二,他们做这种活动是为有条件的希望小学建立一间图书室,所以有两百本的限额,如果达到两百本后,他们就准备为下一所小学建图书室,推而广之。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学生都能看的书,占用这有限的名额是不好的。

我知难而退。随后和一些朋友找到了全国那所唯一的民工大学,为它捐了一些书。后来,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名在广西支教的志愿者,我便寄了几本书给她班上的孩子。

这几本书,有的是抒写乡土的,有的是介绍国外的世界的,这是我以为可以给孩子打开一下眼界的,另外的几本是很优秀的少年文学作品,是我自己都很喜爱的,我认为对于成人都一样是好作品,它讲述的故事后面有厚实的人生。

书寄出以后,我陷入了忐忑不安的状态,我想,这些书孩子真能看懂吗?另一方面,我又想,哪怕其中只有一个孩子,受到这些书的影响,能够成为有独立意识有精神追求的人,就是十分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