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对质(第2/12页)

吴知非口中念念有词道:“狄大人的诗作得好啊。‘卅载光阴弹指间,峻松古柏不失颜。惊涛恨起追前浪,难有当年勇作帆。旧恙未平新病至,消沉筋体志何堪。陈疴问治需新药,廿五年华正向前。’这不正是‘松涛有恙,沉疴五载’吗?”

狄仁杰笑了:“吴大人果然精明,一眼就看出了老夫这首歪诗里面的玄机。吴大人是在五年前就任的并州司马吧?”

“哦?狄大人一定是查过吏部的档案了?”

“哈哈,吏部的档案在京城,查一次来回恐怕得十多天的时间。而老夫刚刚才见到吴司马,哪来的时间去查档?”

“那……”

“老夫所说的,仅仅是推断而已。只不过,你刚才一承认,就等于肯定了老夫的推断。”

吴知非的脸色变了变,神情恭敬了一些,朝狄仁杰微微欠身道:“狄大人的睿智下官早有耳闻,仰慕之至。昨日下官看到狄大人的信,便知道狄大人已经掌握了许多内情,故而今天特意来向狄大人请教。”

狄仁杰捋了捋胡须,笑道:“请教不敢当。不过,吴司马是不是也该亮明了真实身份,否则老夫怎知能否畅所欲言呢?”

“这……”吴知非面露难色。

狄仁杰冷笑:“既然吴司马不愿直说,老夫就代你说吧,吴司马,你是皇帝派来的内卫吧?任务就是监视陈松涛!”

吴知非大惊,不由自主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狄仁杰又是微微一笑:“推断。不过你的反应再次证实了我的推断。而且,根据你的反应,我还可以进一步确认说,沈槐也是内卫。我说得对吗?”

吴知非再难掩饰脸上的惊愕表情,甚而流露出了些微的惶恐。狄仁杰瞟了他一眼,再一次淡淡地笑了,端起茶杯,抿了口香茗,慢悠悠道:“此次并州之行前,老夫在洛阳曾与相王有过一次交谈。那次交谈,便是方才我这些推断的一大基础。”

狄仁杰向吴知非回忆了同相王的那次谈话,随后道:“正是由于相王的嘱托,老夫在出发来并州之前,就去吏部调取了并州军政官吏的档案。粗粗浏览一番之后,唯一的发现就是,五年前朝廷曾向并州派出过几位文官和武将,其他再未看出什么特别之处。”

吴知非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等待着狄仁杰的下文。

狄仁杰继续道:“我是在六天前到达并州的,一到这里便被卷入了种种事端,吴大人对这些事情一定非常清楚,我就不再一一细述了。总之,所有的事端似乎都试图要将我的儿子狄景晖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景晖由于多年来与我之间的嫌隙,也由于他本人在这些事情中的牵连关系,始终不愿对我开诚布公,使我陷入了空前被动的局面中。我既无法探知这些事件背后所隐匿的真相,也不知道应该对自己的儿子采取何种立场。在这短短的六天中,我感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困惑和无助!”

狄仁杰的声音略变暗哑,脸上的神情却显出愤怒和坚毅来:“但是,阴谋终归是阴谋。计划得再周密,执行得再成功,总有它的破绽与漏洞。就在那个幕后之人步步紧逼的同时,他也把自己的意图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在了我的眼前。哼,他太小看我狄仁杰了,以为只要挟制住我的儿子,就可利用我的拳拳爱子之心来逼迫我,令我头脑昏乱,丧失判断力。他实在是大错特错了!不,仇恨与愤怒只会更加激励我的斗志,纷繁复杂的局面也只会提供出更多的线索。我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思考的时间。这六天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到了昨天,这些思考的脉络终于被联系了起来。”

他顿了顿,忽然露出微笑,问吴知非:“吴司马,你一定知道,我所说的幕后之人就是陈松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