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近藤直子 日本著名评论家、翻译家(第2/3页)

答:我开始写小说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可以说是语言问题。想要与周围世界对抗的天生的性格也可以说体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之所以感到以往的小说不十分令人满意,是因为它们依赖了已有的语言表现。中国的古典文学推敲语言,以最少的文字表现了最深广的意思。其中一个个的文字具有被公认的明确的意思。一旦开始创作,我便想叛逆这样的语言。为什么一个个的文字必须具有公认的意思呢?实际上所谓“意思”难道不是可疑的吗?至少在无意识之中我如此感觉到。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想到设法创造出我自己的语言。我创作的语言中一个个的词没必要具备公认的意思,受到这种无意识的支配而创作的语言与其他人的语言完全不同。因此我想人们在阅读时,会得到一种极为奇妙的没看习惯的印象。

问:在残雪女士的小说中,的确是几乎看不到老一套的表现方式。所有的与平凡相左(陈腐庸俗)的联想一一地隐藏在深处,出人意料。对喜爱这种描写方式的人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魅力。

答:我的小说语言的组合既奇妙,词汇又少,任意地重复、冗长(笑)。这种与传统性的语言使用方法完全不同的风格,在中国文坛,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有被接受。然而,我认为我终于摆脱了原有的语言的束缚,创作出了我自己的语言。之所以没有被中国的读者,评论家及其他作家接受,是因为传统文学的影响太强的缘故吧。

问:对于那些已经习惯看以往的太过于易懂的小说的读者来说,的确很难进入残雪小说的世界。小说中没有反复使用的善恶典型人物,没有已经定型的人物类型,没有习惯了的且喜爱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完全彻底的通俗性。我刚开始看残雪女士的小说时,最感吃惊的是,这人到底是面向谁写这样的作品的?残雪女士的语言所面向的对象不知道能否说是读者。不管他是残雪女士本人这一他者,还是更模糊不清的他人,语言所持的面向读者的立场与以往的小说不大相同。

答:不用说,我不是为在中国常说的“大众”而写作,我想象的读者是那种即便不曾说出口,但也曾经考虑过超越已有的“现实”的框框,或者至少曾经幻想过的人,或者是原本具有那种气质乃至情感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站立在历史的先端具有很强感受性的人。那样的人,如果读了我的作品,我想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会感受到痛苦吧!我在实际创作时,头脑里一片空白,几乎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将涌现出来的语言不加改变地进行排列。所以为读者而写的问题一点也没有考虑。对于不具备像我这样有与“现实”对抗的品格的人来说,我的作品读起来会是一个非常难以进入的世界吧。

问:从进行到现在的谈话中也可以这样说,残雪女士的小说语言近似于诗的语言,能生动地感受到抗拒所有一切老套路,并想要打开通向无限的突破口的那种无止境的运动和其解放感。一个个的描写惊人的鲜明强烈,留下了浓郁的余味。怎么说呢?有一种直接接触到生命湍流的感动。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漂流在比做梦更像梦的不可思议之场所的心境。这种印象与刚才所说的是在“头脑一片空白”的状态下所写有很大的关系吧。能否请就这方面谈一谈。

答:是的,我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的。但是这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一种强有力的理性的钳制下进入无意识的领域和白日梦中。的确,我的小说语言与诗的语言极为近似,然而并没有仔细研究该使用怎样的语言。正因为是随意地排列涌现出来的词汇,所以才会产生那样的效果吧。如果有意识地组合用词和句子而写作的话,恐怕会失败。而且,我完全不拘泥于一个个的词汇。如果编辑人员想要改变的话,即使任意地改变也没关系。在一些被改变的地方,我的作品的能量或者功率完全不受影响。总之,使头脑一片空白,随笔写下去,才能感受到无限的自由和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