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3/5页)

赵萧君在一幢颇有年龄的老屋前住了脚步。看见里面有人走出来,便闪身站到一边。是一个十几岁大的孩子,还穿着学校里的校服,蓝色的底子白色的镶嵌,袖子卷到肘弯处,一路跑着出去了,看都没看她一眼。没想到这栋合住的老房子还没有拆掉,直到现在还有人住着。大门两边贴的春联还是红红的,门上倒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周围浮着金粉,金灿灿的耀人眼目。她只管呆呆的看着,万千思绪贴伏在心口上,也说不出究竟有什么感觉,大概有怀念也有惆怅,总之微仰起脸低低的叹了口气。

一个年约四十来岁的妇人端着脸盆走出来,乍然下见到陌生的面孔对着自家门前长吁短叹,似乎满怀心事,不由得顿住脚,眯着眼仔细打量。赵萧君惊的回过神来,也转头打量她的时候,觉得面目有些眼熟,情不自禁,试探性的问了一声:“玉嫂子?”那妇人见她喊出她的名字,一时想不起她是谁,不由得有些困惑,更加注意的看着她。赵萧君想她可能早不记得自己了。这都多少年过去了,何况自己走的时候才一点儿大。

没想到玉嫂却拍着大腿叫起来:“萧萧!是不是?是不是萧萧?”赵萧君有些激动的走前两步,点头说:“玉嫂子,没想到你还记得我。小时候承蒙你的照顾,我——”说到后来声音就有些哽咽了。玉嫂扔下手中的脸盆,拉着她的手进来,口里连连说:“哎呀,怎么站在外面说话,快进来,快进来。”端椅子给她坐,又忙着张罗茶水。赵萧君过意不去,忙说:“玉嫂子,你别忙活了,坐下歇一歇,我马上就要走了。”玉嫂不满的呵斥她:“萧萧!说这话你就见外了是不是?好不容易回来看看,怎么着也得吃了饭再走!”

小地方平常喝的都是白开水,玉嫂特意烧了水放了茶叶才端上来,又抓了花生瓜子放在果碟里。然后坐下来陪她闲聊。玉嫂笑说:“你猜我怎么把你认出来的?你左眼眉骨下不是有一粒小小的蓝色的痣吗,别人大概注意不到。不过我以前老想着要点你那样的一个痣,所以一眼就把你认出来了。”赵萧君笑着问她这些年来可好,她笑说还好,有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刚才跳出去的大儿子,女儿上舅舅家玩去了。赵萧君又问起玉大哥,她说出门做生意还没有回来呢。

玉嫂闲聊了一会儿,问她:“你这次是来看外婆的吧?”她点点头,说:“想去她老人家坟上上柱香。”玉嫂点头,说:“那吃了饭再去吧,就在镇的南边儿上,近的很。”说着开始张罗午饭。小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饭前照例有一碗点心。赵萧君拦着她,说:“玉嫂,这饭前的点心就不用了,吃了点心,就吃不下饭了。”玉嫂不同意:“点心都不做,哪有这样招待客人的!吃不了,好歹也吃一点。”又加上一句:“这是礼数,可不能少了礼数。”端上来的点心是满满的一大碗桂圆炖鸡蛋。赵萧君不好拂了她的意,照着习俗吃了一大半,剩了一些。这种习俗大概取是年年有余的那种意思。

玉嫂吩咐她儿子上街买了一大堆的卤鸭酱肉,又炖了满满一锅的排骨冬瓜汤,十分热情好客。闹的左右的邻居都知道她家来了客人。待后来知道她就是姜老太的外孙女,以前有旧交情的人也都过来寒暄寒暄,互相询问近况。赵萧君离开的时候只有十岁,大部分人都不认识她了,可是姜老太太在这个镇上生活了一辈子,虽然年岁隔的久了些,但是地方小,年长些的都知道姜老太太。

聊到家常,众人很自然的询问她有没有结婚。她顿了一下,缓缓点头,说:“早就结婚了,孩子都五岁了。”眼睛垂下来看坐垫上的刺绣,一针一线都是镇上人自己绣上去的。玉嫂埋怨说:“萧萧,你应该带孩子过来玩一玩的。”赵萧君抬头笑说:“怕他路上闹,所以没带过来。”众人随口说:“萧萧,你先生是干什么的?难得回来一趟,应该陪你一起过来的。”赵萧君只敷衍说:“他有些忙。而且我想着一个人过来看看。” 被大家这么一问,自然而然想起成微,默默的情绪有些低落,心里有些酸酸的,表面上当然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