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风投事业(第2/2页)

“明白了,Annie姐。”楚瑾瑜虽然对于柳若依这么快速就圈定目标对象有点不以为然,不过老板嘛,能够在自己给出的资料下圈定目标,不管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起码也是给自己一个面子,将团队努力体现出来。

要知道从五十多个项目中,柳若依能够认可其中俩三家,这个命中率已经相当不错了,起码楚瑾瑜他们团队的投资业绩今年算是得到了认可。

这几个项目投资都不算大,最小的500万美元,最大的也不过1000多万美元,基本上都是拿到标的15%左右的原始股份。

柳若依记得这些公司未来IPO后,最少的市值都应该超过10亿美元,就算是经过后期多轮稀释股份后,基本上也应该有10%左右的股份,换句话说,这些投资最少都有将近十倍收益率!

这就是先知先觉的好处,柳若依记得这些公司未来是上市成功,那么闭着眼睛投这些股份都不会有什么风险!

虽然说有些公司可能要四五年以后才能见到效果,但是柳若依并不担心这个时间长短,她同赵少东设立的第一期风投基金规模高达十亿港币,在现金流方面极光风投现在还不缺钱。

电影和电视剧方面的融资需求,2002年可能也就是俩三亿港币了不起了,这点钱拿出来后,极光风投第一期基金账上都还有将近1个亿美金的投资额度,柳若依自然希望这部分资金能够投入到自己熟悉的那几个巨头上。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所谓的互联网BAT三巨头,整体估值相对后来真成为互联网龙头老大的时候的价格简直低得令人发指,B家的股份,现在A轮估值是按1美元左右卖出去的,当然这还是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的事情,如果放到现在,这个1美元1股的估值恐怕没多人可以认可了。

要知道在哪个时候基本凭着PPT就给出了这个价格,基本靠的就是市场想象的空间就能打动投资者。但是现在经过了2001年残酷的网络寒冬后,投资人全部都变得慎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