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在农村做游戏(三合一)(第5/8页)

其实要不是古明妍现在的小孩子人设不方便,她都想每天回去写写日记还有游戏后的游后感什么的,把这些有意思的事和自己玩游戏时候的心情都好好的记录下来。

现在她有点能体会到上学的时候,老师为什么让同学们天天写日记周记的,然后出去郊游或是学校组织的任何诸如看电影、爬山等等这样的集体活动,都要求学生们写游后感、观后感这些的了。这不仅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一层让同学们从小就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的情绪的意义在里面呢。

那个时候古明妍也觉得写这些无比厌烦,甚至出去玩儿的时候还会因为想着要写游记或是看电影要写读后感,都不能好好的放下心来玩儿和认真的看电影了。

还记得那个时候,要是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这些地方参观的话,大家都会花钱买人家景区的介绍手册,就是为了之后写游记的时候有东西可抄。甚至大家还会规定好谁谁谁只能抄到哪里,就是为了避免大家都写出一样东西的小聪明了。

现在想想,这些写出来应付老师的游记、周记、日记的,要是当初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好好的记录下当时每天的生活和心情,出去玩儿的时候自己的体会,哪怕只有几行字,但只要是真实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在假期后面几天着急忙慌的边查天气,边在日记里编造每天都干了些什么的话,等到后来长大了再看看这些,会是多么的珍贵回忆啊。

因为你再也没办法回到那个时候,体会只属于那个时候的自己的情感了。现在想来,当初那样的糊弄老师糊弄自己,还真是有点可惜呢。

还好,古明妍想,自己现在还有一次机会,希望这辈子的自己能够对自己真实一点,不要欺骗和应付自己,真真实实的活一回。

除了游戏,孩子们平时的娱乐还包括了唱歌谣什么的。

当然啦,唱歌这些也都大半是跟游戏配合着一起的。

比如在玩‘抓羊羔‘(游戏玩法类似于后世的老鹰捉小鸡)的时候,古家村的小盆友们就会唱:“咚,咚,快快跑,跑快干啥来?抓您的羊羔来。俺的羊羔咋着来?吃俺二斗高粱二斗麦。到下年还给您?不行!天上掉下个银娃娃,抓着算你的,抓不着归俺啦!”

或者是玩‘扯皮条’时候,分成两班对唱,接不上来的算输,内容是这样的:“

扯皮条,拉皮条,

您那门里几年高?

三年高。

扯红马,带樱桃。

樱桃红,切紫菱。

紫菱紫,切蔴子。

蔴子蔴,切干茶。

干茶干,切黑碗。

黒碗黑,切粪堆。

粪堆臭,切腊肉。

腊肉辣,切面瓜。

面瓜面,切鸡蛋。

鸡蛋滚,切凉粉。

凉粉凉,切冰糖。

冰糖冰,切正东。

正东是您啥家?

是俺叔伯哥的丈人家。

姓啥?姓潘。

钻个骡马俺看看。“

像是这些个,古明妍就不会了,毕竟这不是单纯的技术和规则,这是包含一地的风俗和文化的。再加上里面还夹杂着方言的发音,她就更不会了。

所以为了能更好的融入小伙伴们当中,她也只好跟着好好从头学起,一遍遍的跟着哥哥姐姐们唱。最后会唱了后,古明妍还想着要是有机会了,她也要把这些童谣给一并的记录下来才好。

毕竟这种乡间游戏的口传歌谣也能够算作民俗文化的一种嘛。这些只在口耳相传的歌谣也会因为之后这些孩子们慢慢的长大而被忘记,要是早早的传给了下一代了还好,要是没有的话,岂不是可惜了。

历史上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其中《风》的部分不也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嘛,虽然这些儿歌没有人家《诗经》里收录的那些诗歌的艺术价值那么高,但也总是一定区域内劳动人民和当地孩童生活劳作的现实状况的反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