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4/6页)

唐慎在屋子里走了两圈,停下道:“刚才那火锅,你觉得好吃吗?”

“好吃。骨汤的美味都渗进了食材里,无比美妙!”

“那便能做!”

第二天,唐慎让姚大娘再准备风炉和铁锅。姚大娘以为他还想吃拨霞供,谁料唐慎只让她洗了一份青菜、片了一份羊肉,就没让她再做。唐慎将青菜和羊肉放进锅中,耐心地计算他们大致的煮熟时间。

“时间有些久了!”

风炉是前朝的品茶人设计出来,专门用来煮茶的工具。煮茶讲究的是一个慢而细致,风炉下方有三个孔,可以通空气使炭火点燃,却也让炉火没那般旺盛。用风炉吃火锅,短期内没问题,时间久了吃客就会不耐烦,生意也做不下去。

唐慎把自己关进屋子里,想了很久,将自己前世吃过的所有火锅都数了一遍,灵光一闪:“老北京火锅!”

后世最出名的火锅,莫过于川地的火锅,香辣爽口。除此以外,还有广式火锅、老北京火锅等很多种。四川火锅和广式火锅虽然一个讲究辣,一个讲究鲜,但他们都是将火锅放在煤气灶或者电磁炉上做。

这个时代的拨霞供也是如此,只是用风炉代替了电磁炉。

但老北京火锅不同。

老北京火锅没有电磁炉,是用炭火来热菜!老北京火锅的锅子是一个特殊的铜锅,下方有高脚,锅子中央高高竖起有个柱形长槽,里面放炭火。柱形长槽的四周,就是涮火锅的地方。这种做法使得火锅材料热得极快,比用电磁炉的火锅要快许多。

其实发明电磁炉和煤气灶前,人们一直用的是这种火锅。只是到了后来,唯有老北京火锅依旧用了这种特殊的锅子。

火锅的图纸不难画,做起来也比蒸馏器简单得多。唐慎画了一张图纸,给了巷口的王铁匠,他道:“我想做一个铜锅一个铁锅,大致什么时候能做好?”

王铁匠看了看:“这东西倒是稀奇,但也简单得很,三日后便能给你。”

拿到了两口火锅,唐慎让姚大娘又煮了一锅骨汤。他将骨汤小心翼翼地倒入火锅中,拿了三块烧红的热炭,放进长槽内。等骨汤沸腾后,唐慎夹了两筷子青菜,一个放进铜锅,一个放进铁锅。

大约半盏茶功夫,铜锅里的青菜就熟透了。又过了会儿,铁锅里的菜才熟。

唐慎:“还行,这个时间能接受,用铁锅也行。”

铜的比热容比铁小,同样的炭火,铜的温度会比铁上升的更快,煮东西用的时间也更少。但是铜比铁贵。前朝时铁还十分昂贵,但到了本朝,铁已经随处可见。

解决了锅子的问题,那就剩下原材料了。

放在后世,火锅最重要的三样东西,一样是锅底,一样是蘸料,还有一样就是上好的新鲜食材。前两者唐慎并不愁,他拥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关于吃的经验,调制出好吃的锅底和蘸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是新鲜食材的话,唐慎想了想,微微一笑。

他也不愁!

唐氏物流在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整个姑苏府,任何一家酒楼都不敢说能在半个时辰内,将新鲜的食材从姑苏府城西送到城东。但唐氏物流可以!唐慎让林账房去请了三个厨子,要求三个厨子来自不同地方,做菜的手艺味道也各不相同。

唐慎与三个厨子研究了半个月,终于研究出了四道美味的锅底和十二种不同口味的蘸料。

万事俱备,如今只差东风。

唐慎将姚三喊了过来,两人来到唐氏物流的宿舍大院。如今的唐氏物流,已经雇了一百五十多个伙计。唐慎在每个坊市都设立了一个主管,分管这一片区域的物流生意。除此以外,他在物流伙计间设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

伙计出事,伙计和主管一起担责。这种由上而下的监管制度,让唐氏物流的生意越加安全。唐氏物流每月给唐慎赚得银子很少,几乎没有太多盈利,唐慎甚至还给伙计们涨工钱。但唐慎一直做这个生意,因为他从一开始为的就不仅仅是做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