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种本能

前几天,看一本书中介绍人的第一本能有食欲和性欲。

这里所说的第一本能,是指人的欲望中最为强烈的、源于生理需求的基本欲望。

次于第一本能的第二本能有父爱、友情等。

与食欲、性欲相比较,父爱、友情低一个等级,是非生理的、带有情智的、相对较弱的欲求。

说起来,女性的第一本能比男性多一种,这就是唯有女性才能拥有的东西——母爱。

也许有人会说“我更多”,但是不行。这些基本欲望,是学者将各色人等置于极限状况之下,除掉种种弱小欲望,最后将剩余的欲望归纳起来确定的。不同于现在的人,是在食欲和性欲均得到满足的状况下所做的思考。

因此,母爱的情形,同食欲或性欲一样,是生理性的、强烈渴求的欲望。仔细思考一下,是一件使人极其震惊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这种理论扩展下去,女人爱孩子犹如我们空腹饥饿时寻找食物一般,犹如男人渴望女人时穷追猛求一般,成为并非值得特别一提的、平凡的本能。

如此说来,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值得赞扬的母亲”的报道,则变得完全没有意义。

报道详述了一个母亲在战后的苦难时代,独自坚持培育孩子的故事,我们曾为之叹服。但是,假如母爱是第一本能,是天性,就不需要那么佩服。

如果这样的事情都能成为美谈,那么,饿着肚子在原始森林徘徊十天的人和为追随女人而越狱的囚犯,也应受到表彰。

究竟是否像那位学者所说,母爱是第一本能呢?这方面不属于我研究的专业,也没有深解。但是,看到母爱这样被归类,总以为是母爱观念相当强烈的人自然形成的一种愿望。

当一个有孩子的女人深爱一个男人,而那个男人讨厌孩子时,她同时作为母亲和女友,是要孩子还是要男人,两种欲望又同属第一本能,就很难选择。近年来,认为性欲是第一本能、母爱是第二本能的人居多。这种排列说法,也许有价值重新研讨一下。

去看阿兰·德龙

前些天,有机会和某个女性讨论阿兰·德龙主演的电影《个人生活》。我想,这部电影应有很多人看过,先简要介绍一下故事梗概。德龙所扮演的能干的少壮政治家,成为联合政府的大臣,整日忙忙碌碌,被工作所追赶。其情人与之约会,总处于一种被迫等待与忍耐的状态。一天,情人忍无可忍了,气急败坏地打电话说:今晚十二点以前,你要是不来,我就死!然而,其当晚在爱丽舍宫会见记者,脱不得身,待十二点之后到达公寓时,情人已经服安眠药死了。

情人的死,与患神经官能症而住院的妻子,以及在政界有隐性影响力的年长的女人,都紧密相关。剧情的要点,就是揭示公务繁忙的男人和不能体谅的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说实话,我看完这部电影,先是有些气馁,继而舒了一口气。气馁的是为说“今晚十二点以前不来,我就死”而自杀身亡的女性,尽管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过于歇斯底里和漠视生命,就难以引起观众共鸣。作为男性的我看来,犯不着为这样的事情葬送性命。影片对女人固执任性的表达,有点过于强化,传递不出痴心女人的痛苦和悲哀。

如果说影片有让人谅解和宽容的地方,则是这种题材的创作难度,个人的体会依然是描述现代的恋爱是艰难的。因为现代男女之间的言行没有禁忌,无论说什么、干什么,都能获得原谅,故而男女之间没有神秘感和危机感。创作者很难描写浪漫的爱。这部电影也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我觉得像江户时期和战前那样对爱限制极多的年代,富于紧张感的剧情比较容易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