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九变第八(第2/13页)

贾林注解:“溪谷坎险,前无通路,曰绝,当速去勿留。”走到死胡同,地形险要,赶紧撤,别被人堵了。

围地则谋。

“围地”,贾林注解:“居四险之中,曰围地,敌可往来,我难出入。居此地者,可预设奇谋,使敌不为我患,乃可济也。”

四面皆险,前进的道路狭窄,退归的道路也险迂,敌人要来则方便,我要出入却困难。这种地形,是围地,必须预设奇谋,让敌人伤不到我,才度得过去。

比如前面学过的战例,韩信破赵之战,他要经过的井陉(xíng),就是险塞之围地。看名字都看得出来,“井”,是像井底一样;“陉”,是山脉中段的地方。所以韩信小心翼翼,不敢进兵。派出间谍,侦察清楚,没有埋伏,才大摇大摆出井陉口,演了一出背水一战的好戏。

死地则战。

“死地则战”,战例就是韩信出了围地,在水边布阵,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梅尧臣注解说:“前后有碍,决在死战。”

何氏注解说:“速为死战者生,若缓而不战,气衰粮绝,不死何待也。”

到了死地,那就真是等死不如找死。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原文

涂有所不由。

华杉详解

“涂”,同“途”。道路有的虽可以走,但不走。反过来,有的不可以走的,也可能走。这就是变。

李筌注解说:“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险狭之地,怕有埋伏,所以不走。

曹操注解说:“险隘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不该走的地方,有时候不得不走,这也是变。

前面学过几遍的韩信破赵的战例,就有一条不该走的行军路线——井陉口。韩信得到谍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没有分兵在井陉口设伏,才敢通过。如果有伏,如他后来俘虏了李左车后对他说:“陈余如果用您的计策,那我就被您擒了。”

汉伏波将军马援,最后一战,讨伐五溪蛮苗族叛乱,就败在走错一条路。

马援和副将耿舒出兵,初战得胜,蛮兵躲入山林,马援要去捣他老巢。有两条路选择,从充县走,路好走,但是路途远;从壶头走水路,则路近而水险。

马援认为走充县陆路,路远费粮,不如走水路,直捣匪巢,则充县不攻自破。

耿舒坚决不同意,说陆路虽然遥远,但比较安全,即使不能攻入苗境,撤退也方便。水路则太危险,除非能神不知鬼不觉摸到敌人老巢。否则,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两岸据险而守,居高临下,官军插翅难飞,山高水窄,那是真真正正的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不同意,陆路也不那么安全,到处都可能有埋伏。两人争执不下,上书朝廷,光武帝刘秀支持了马援的意见。

于是,汉军乘船逆流而上,进军壶头。形势发展果如耿舒所料。苗人很快发现汉军意图,乘高守隘。沅江水疾,船不得上,加之夏天暑湿,军中起了瘟疫,士卒大批死去,马援自己也病死军中。

马援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首先陆路也不一定对。我们都是从事后结果来论“对错”,实际上“对”不一定对,“错”不一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