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3章 不同民情(第2/3页)

北崇那里是一亩大棚一年的租金是一千,很可能大棚使用寿命到了,区里都回不了本,不过陈太忠在意的是授人以渔,农民们学会技术了,区里花点钱是应该的。

但是除了北崇,其他地方很难给农民们这么大的支持,海洲这里就是,除了省里要一点,市里出一点,还要农民自己再出一点——一亩移动大棚三千块,免三年租金,三年之后,每亩的租金为每年一千二。

这个条件比北崇苛刻了很多,但是地方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海洲本来就比阳州富裕。

可一亩三千,农户们的兴趣就不是很大了,多凑点钱,可以搞固定大棚了。

当然,海洲这么做,也不能说就错了,每个地方发展,都要强调因地制宜,海洲农业口儿上确实没钱,那就只能冲老百姓想办法了——海洲的老百姓,比阳州也富裕很多。

可是,北崇在推广大棚的时候,还搞了一系列的培训,先抓的固定大棚,后来见很多人没钱搞,才推出了移动大棚,一来是让农户们熟悉技术,二来也是帮他们赚取启动资金。

海洲的培训,就搞得很草率了,很多农户被发动的时候,都有一点疑惑——你们说这是好事,但是我把大棚弄回来了,该种点啥,又该怎么种呢?

可以种蘑菇、香菇、黄瓜、西红柿、草莓——农业局如是回答,我们这里有书卖,买一本回去琢磨就行了。

海洲农业局也没想着靠卖书赚钱,原本是免费派发的,但是当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废品收购站里满是自家的书的时候,还是决定要收费。

总之,就是这种情况,海洲这边感兴趣搞移动大棚的人,还真不是很多,但这是海洲的业绩,农业局不肯放弃任何一家。

而那一家,还偏偏地不肯道歉——了不得爷不搞这个大棚了,还省下不少钱。

迫不得已,海洲将电话打到了畅玉玲那里,希望能网开一面,畅区长对这一套不熟,就请示陈书记。

陈太忠直接给秦镇市的市长隋彪打个电话,秦镇是海洲市下属的县级市,老班长,你们那儿,有人欺负咱北崇人了,你能不能给过问一下?

请老班长过问,这是客气的说法,隋市长很清楚这一点,自己若是不予理会,陈太忠绝对就授意人冲过来找事了——两人搭档一年半,他太清楚自己的搭子有多么的护短。

事发地点不在秦镇市内,但是海洲的市委书记是王宁沪,陈书记不可能为这点小事惊动王书记,不过一旦冲突发生,王书记难免脸上无光。

陈太忠打了电话不到一个小时,那户主就找到了北崇的技术人员,当众三鞠躬道歉,奉上五百块的营养费——那厮的身后,站着几个来历不明的年轻人,有两个年轻人的头发上,能看到明显的圆箍压痕,很显然……他们本是习惯戴帽子的。

这一次发生在广北的纠纷,严重性要超出上一次。

广北是恒北省的经济强市,仅次于朝田,茂丰因为新兴的工业排在第二,广北就退到了第三,但是海洲之类想要追它,也很不容易。

这次农业厅的移动大棚推广,广北积极地参与,获得了八百亩的名额。

有这么一家农户,申报了五亩大棚,北崇的技术人员过去看了,认为这里选址不当——这块地选在了一个山口处,如果有风向比较古怪的大风,大棚直接就吹塌了。

而且这里紧邻那座山,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也很大。

所以北崇人当即表明,这里不合适搞大棚,你们若是自己搞固定大棚,敢冒塌方或者泥石流的危险,那无所谓,可这移动大棚有国家投资,我们签字要负责任的——这个字不能签。

北崇人这么一说,那边就只好再选址了,前天又选了新址,请他们去看,一个北崇人过去看一下,再度否决,这个地方是不行的,离山倒是远了,但是这个通道,就是个风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