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1章 全民福利(第2/3页)

山溪村的人又转了两家,发现矸石比较少的煤炭,每吨都过了四百。

这个煤,咱们没有办法买了,于是他们回去,向乡党委书记郑二勇反应了情况,又通过小赵乡的关系,将情况捅到了王媛媛那里。

他们将自身的遭遇讲一遍,又指出,其他的烟农,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只不过那些散户,有时候捏着鼻子认了——区里的这个煤场,能不能面向我们散户卖点煤呢?

王媛媛高度重视此事,马上向陈书记做了汇报。

北崇的囤煤,已经逼近了两百万吨,如果蒋世方答应的一百万吨平价煤全部送达,就是两百五十万吨。但是平均价格,也就是每吨两百左右。

成本五个亿的煤炭,目前一旦抛出,起码赚四个亿——这是正儿八经的好煤,没有煤矸石的。

陈太忠原本已经将这一部分利润算进口袋了,听到这个反应之后,想一想做出决定:卖煤,凭北崇身份证和户口本,可以享受每吨三百元的优惠价。

至于说北崇外面的人?对不起了,不卖!这个价钱真的太低了。

当然,三百还是要高于进价,但是煤场建设、煤炭损耗、人员管理,哪个不花钱?区里也得有点盈利不是?

像北崇这样的煤炭,零散市场上,根本不可能低于每吨四百——大户买卖也到了三百七八,就是那煤贩子说的话,三五千吨都算不入流的。

陈某人做事,一向胳膊肘往里拐,区里区外分别对待,收苎麻是如此,卖煤炭也是如此,不过收苎麻是区里有需求,为了保证原料供给,能适当照顾一下走得近的县区。

可卖煤炭就不同了,煤站的建设用的是区里的钱,造福也只能造福区里,让外面县区的人得利,这算怎么回事?

陈书记定下基调之后,王媛媛完善了方案,并且在政府门口和电视台做了公示——跟苎麻厂不同的是,煤站直接属于区计委管理,别人都伸不过来手。

她在最初的时候计划,每个烟农只能购买上限一吨的煤炭——事实上,再大的种植户,炕烟也用不了一吨煤,但是定得低了,有些人可能不够用。

不过她这个想法,终究有不完善之处,在她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徐瑞麟很明确地指出,煤站是区里的,这个价格卖煤,相当于是区里的福利,而这些福利只限于烟农——这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

可是很多人用不到煤,王媛媛叹口气,倒是很可能有人利用这个机会,倒卖煤炭发财。

这跟当年北崇人倒卖苎麻指标,是同一个道理,王主任对此心知肚明。

然而真要细说起来,这两件事又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北崇人利用规则赚外地人的钱;一个是其他人利用规则,套取北崇百姓的福利。

王主任知道,陈老大是不会答应这种事的,所以她请示陈书记,陈太忠的指示就是:先定每人一吨煤,大不了十八万北崇老百姓,我卖十八万吨便宜煤——区里的发展成果,老百姓有资格享受。

陈书记这决定,真是霸气无比,一吨煤就算八十的利差,十八万吨煤,就是一千五百万出去了,不过他也不怕其他人歪嘴,这个价钱卖煤,区里已经赚了,我少赚一点,补贴区里的老百姓,谁敢说我做得不对?

方案拿出来,区政府上个会,娘子军们见是王媛媛提出的,党代表又大力支持,就一致通过了,不过旁听的纪检书记靳毓宁建议:还富于民是好的,但是最好先试验一周左右,充分了解一下各方反应,做好记录,如果发现严重缺陷,改正也来得及——大不了损失点钱。

靳书记的反应也是正常的,还富于民这种事儿,一般也就存在于村委这个级别,还多是城中村的村委,集体的资产取得了收益,村民们就能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