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1章 市里要搭车(第2/3页)

“大陆的规则,不适用于陈太忠,他是敢扒咱们祖屋的,”张兴旺冷笑一声,“这是官本位的社会,官员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为他们办事,才是真正的投资,你还太嫩。”

他的想法不能说错,但是很显然,陈太忠并不是那么心胸宽广的人,听说张兴旺有意见面,年轻的书记直接表示——我跟他没什么好谈的,或许他可以去跟媒体谈。

联合考察团在北崇足足待了三天,北崇做出的业绩,真的令农业厅和省科委的领导们震撼,从大棚种植到娃娃鱼养殖,从移动大棚到农校,从剥麻机到烟炕……而无处不在的工地,更是颠覆着大家的认知:这真的是以前那个北崇吗?

北崇的变化,是一点一点发生的,陈太忠为此做出了太多的努力,其间的艰辛,只有跟他一路走来的人,才体会得到一二。

但是搁给外人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飞跃,农业厅常务副厅长侯海洋对此,感触最为深切,三年前他曾在阳州前后调研了三个月,对北崇的贫困和慵懒,印象极其深刻。

他调研时,北崇还是张区长,张区长对他抱怨最多的,就是前任太过好大喜功数据作假,让北崇失去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地位。

而他触目所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肯定不会是那个求贫困而不得的区长,只可能是陈太忠,然而陈书记到北崇上任,至今才有一年半的时间。

建设是最费力气和时间的,很多事情没有三五年时间,根本就见不到成效,所以,对陈书记做出的成绩,他由衷地叹服,“一年半不见,北崇真的是大变样了。”

年轻的人书记自是要谦逊一下,不过省科委的郭姓副主任,对他也不吝褒奖之词,并且表明,回去之后,会考虑对北崇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

这时候,谷珍就实在有点忍不住了,她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表示,需要科委支持的,可不止是北崇,整个阳州都需要呢。

“这个我可不敢随便答应,”郭主任笑眯眯地表示,“我只是看到北崇的效率很高,一时有这么个想法,成不成的,还得上会。”

“既然是要上一下会,就顺便把阳州加上好了,”谷珍死缠烂打,副厅级的领导开起玩笑来,也是很轻松的,“郭主任可不能太偏心。”

“加上好说,通过可是不容易,”郭主任笑着回答,然后又有意无意地看陈太忠一眼。

一直以来,北崇这个地方,都是被省科委无视的,但是前两天有科技部的人找过来,打听谁跟北崇的书记关系好——部里有个关系,跟北崇发生了点小误会。

大家这才注意到,合着那北崇的区长兼书记,就是大名鼎鼎的凤凰科委陈太忠。

好吧,就算以前有人也知道这个消息,但是一个已经出了科委系统的人,又被从天南发配到恒北的小山沟,谁会在乎呢?

接到这个电话之后,省科委的人也很奇怪,说这陈太忠应该跟科技部的人关系不错啊,部里随便找人关说一下很难吗?怎么会求到我们头上。

郭主任就是有心人,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陈太忠在科技部也是有根脚的,深得安国超安部长的赏识。

有此惊人发现,他自然是要偏向一点陈太忠,郭主任也没想好,交好陈书记要得到什么,但是他非常确定——这个人,很有搞好关系的必要。

以陈太忠在恒北的人脉,帮郭主任升迁,大约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想到部里跑钱,或者要项目,这时候就绝对用得上陈太忠——那是手握钱袋子的安国超啊,而且安部长也相当喜欢做项目。

若是放在一般时候,他可能不会着意去巴结,但现在就是他在考察北崇,至于说往下拨款,拨到哪里不是个拨?

前文说过,科委目前搞的技术扶持,很多时候都是在乱撒钱,尤其像那创新基金什么的,一撒下去就没影了,科委实在穷得太久了,根本就没有形成管理、监督和追责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