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我是谁(第3/3页)

只是这股风尚隔远了就不灵了,闭目塞听的江南人还是男方女圆,去年永嘉南渡,这一股洛阳人跑到了吴兴郡,他们一直原籍是洛阳为荣,不肯入吴兴户籍,连衣食住行也尽量保持洛阳风格,以显示天下脚下百姓的不同——难民也只有通过这些细节来保护自己失去家园、被迫迁徙到他乡的脆弱的自尊心。

洛阳里街头的女人们穿的大多都是方头木屐,听到的基本上也是乡音,感受着人间烟火,阿萍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很奇怪,在家里莫名紧张压抑,但是每次在市井,阿萍却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和熟悉感,身边市井喧嚣比药还管用,所以每次难受烦躁的时候,阿萍都会出门上街走一走。

走着走着,阿萍到了洛阳里的里门,白天里门是打开的,晚上才会关上,这是一道隔绝北方难民和南方本地人之间的大门,初来乍到,难民和本地人之间隔阂敌视和防备远远大于融合。

难民觉得本地人阴险狡诈,利用语言和不懂当地行情,总是欺生,坑他们的钱。

本地人觉得难民凭着王导颁布的《侨寄法》不用交税,不用服徭役,做生意成本低,抢了不少本地人的生意和饭碗,还总是一副我们中原文明之地瞧不起江南蛮夷之地的高高在上之感,明明寄人下,还总是瞧不起本地人,真是讨厌。

阿萍是个女子,独自出门时,很少跨越这道门,一直待在洛阳里的难民安置区。

所以,阿萍转身,往回走。

一阵南风吹过,裹挟着湿润的水汽还有食物的香气传到了阿萍的鼻尖。

好香!

阿萍嘴里本能的涌出一股潮湿,咽了咽口水,再次转身,打着伞寻香而去,方头木屐跨过了里门。

过了十来个铺子,阿萍找到了香气的源头。这是一家刚刚开张的铺子,王记胡饼铺。

胡饼刚刚出炉,因而格外的香,吸引了好多食客排队购买。

阿萍排在最后,门口有个憨态可掬的木头人,木头人脖子上套着一个中空的胡饼。

阿萍莫名觉得亲切,不禁伸手去摸木头人。

“姑娘不要动。”外头买胡饼的伙计说道:“天气太潮了,油漆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