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侨寄法(第2/3页)

马背颠簸,行至山路是,荀灌明显话少了,时不时抓一下腰,周抚心细,问:“你身上有伤?”

荀灌道:“昨晚撞树上了,当时不觉得的,这会子腰有些疼。”

周抚连忙要荀灌去马车里坐着。

荀灌并不逞强,在马车里躺下,不一会,周抚递上膏药,“这个外敷,贴在患处,这个内服,我家

祖上传下来的配方,很管用的。”

荀灌道谢,接过药。

周访见儿子一会送药,一会送水,一会送吃食,还陪人聊天,忙碌得就像一只小蜜蜂,心中又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儿子终于开了窍,眼光好。

遗憾是周家门第太低,配不上颍川荀氏这种士族,何况荀灌一战成名,得是琅琊王氏这种顶级士族才配上荀灌这种女子。

与此同时,顺着滔滔江水一路往南,到了吴兴郡,钱塘关,河水从这里汇入长江,江面比荆州更加辽阔。

在钱塘关的洛阳村里,早市已经散去。

为何在吴兴郡会有个地方叫洛阳里?

因为这里绝大部分都是从洛阳逃难过来的难民,这部分难民都是在洛阳当地商人,他们早早启程,用牛车驴车等比较有耐力的牲口拉着家当,结伴而行,还雇佣了保镖保护自己,这些难民渡江之后,就在富饶的吴兴郡落地生根,做起了买卖。

古代乡土意识浓厚,虽然被迫南渡了,但是这些难民还是以中原大地子民的身份为傲,看重祖籍,尤其是洛阳,天子脚下,当然要保持自己的籍贯,所以,难民把自己侨居之地取了籍贯名称,就是钱塘关,洛阳里。

纪丘子王导为了安置这些难民,保护社会稳定,将专门用来安置难民的地方叫做侨州、侨郡、侨县、侨里,尊重难民们保持原籍的愿望,把他们叫做侨民。

此外,王导还颁布了《侨寄法》。根据法律规定,南渡到江南的侨民保留原来的户籍,只是在前面加一个侨字,容许保留原籍。

更重要的是,所有侨民免交赋税,免服徭役!

这意味着什么?就是难民们在这里无论种地还是做买卖,都免税!

而且不用为皇家付出类似建造宫殿等等免费劳动——徭役。

只是需要正常服兵役。

王导的《侨寄法》一颁布,立刻吸引了大量有钱的中原人跑到了江南,为了享受免税免徭役的优惠政策,甚至那些尚未沦陷到汉国之手的中原人纷纷南渡到了江南。

在王导的运作下,江南就像一个巨大的吸血怪物,把江北和中原的人才,财富,技术等等全部吸到了江南,江南这片被中原人视为蛮荒之地的土地,靠着吸血般的《侨寄法》迅速发展起来了。

钱塘关的洛阳里就是这个么地方,以前只是个穷困的小渔村,现在是到处都是中原人的房子和土地,人多了,就有街市和集市,有了生意买卖,这里通用语言是洛阳话,和以前的生活几乎一模一样。

在洛阳里的街市,一个女孩子正在做梦,她梦到了一片竹林,竹林深处传来乒乒乓乓的敲击声。

这敲击声很是悦耳,比任何歌声还好听。

她一步步走近,道路且长,也阻止不了她的步伐。

终于,她看见竹林深处有个铁匠铺,一个男子袒露出右胳膊,一下下的轮着铁锤,敲击着铁片。

咚咚!

慢慢的,她的心跳似乎被男子手中的锤子给控制住了,跳动的频率和锤子落在铁片的速度一模一样。

她的心跳越来越快,脸也越来越热,她直觉打铁的人很好看,可是那人的脸始终笼罩着迷雾般的东西,无论她怎么看,都看不清楚。

“你是谁?”她问。

他不答,只是打铁,一锤锤的,就像捶到她的心里。

“你到底是谁?”

“你为什么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

“你快说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