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世界很大可惜与你无关(第2/8页)

原来,人与人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真的会不一样。席间,也不断有人谈起汤汤:“想那曾经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如今竟甘心委身乡下,拿一千多块的月薪,教几个孩子读书、画画,分到的宿舍连个厕所都没有……”言语中流露出惋惜。

我向一个同学要了汤汤的联系方式,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打了一个电话给她,问她是不是还记得我。

电话很快接通,汤汤的声音没有变,但语气里明显多了一分柔和。寒暄一阵后,我们说到各自的生活,那时我才知道,她任教的学校正是她的母校,也是村里唯一的小学。

风雨飘摇几十年,如今全校的学生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个。她当时带的班里也只有十九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因为她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古板、威严,而是像个大姐姐一样温柔、有趣,讲课就像讲故事,而且一有空就会带他们去山里画画。

“汤老师,汤老师——”电话那头,一个小女孩在叫她,声音清脆得像山间的风铃。她轻应着,然后跟我说“再见”,转身便融入朗朗的读书声里。

我本来也是想问一问她的:“那你喜欢吗?你现在的生活。”打电话之前,我还在期待着亲耳听到她给的答案,现在想一想,又觉得实在多余。

一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能坚持几个星期或是几个月,或许是因为一时兴起的新鲜,但如果能够相安无事地待上好几年,并打算一直待下去,那就应该是喜欢了。至于旁人如何看待,我想她从来不会在意,一如当年在校园时那样。

特立独行,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可以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保持清醒和笃定,而且永远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3

近日闲暇时,在读冬子的《借山而居》。一个80后的小伙子,花了几千元租下了终南山的一处老宅,在那里写诗,画画,种菜,喂鸡,养鹅,过着很多都市人羡慕的山居小日子。

“终南山的云彩,不但可以盖宫殿,还可以揪一块嚼着吃。”

一个人的文字,映照出一个人的心境。冬子的文笔很诗意,却没有距离感,相反,是山野邻人的亲切和鲜活,也带点小小的慧黠,读起来的感觉,就像遇到一只春天的鹅,它踱着步子,晒着太阳,闻着青草的香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陶然自得。你可以相安无事地站在远处观望它,但你要想去抱它一下,它保准扭头就走开了。

同样,对于借山而居的生活,我也只能远远观望着,因为我知道,你若羡慕那里可以看书的夏夜皎月,就得忍受每两个月从一公里外挑水吃的苦寂;你想欣赏大雪封山的梦幻磅礴,就要承受零下十几度没有暖气的原始酷寒,以及一步一滑地攀爬的危险。

作为一个离乡十余年的异乡人,到目前为止,我生命的一半时间都是在城市中度过的。然而,一个人离开家乡越久,就越不容易回去,就像我们每天咒骂着雾霾,抱怨着交通,排斥着垃圾食品,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城市的舒适和便捷——24小时的热水,随处可见的商场和咖啡馆,手机上一百种培植懒人的APP……时间长了,这样的享受也就变成了一种依赖。

所以,喜欢自己过的生活,是理想主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是英雄主义。而通常决定是驾驭还是臣服的,不是金钱,不是时间,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和魄力。

任何一种生活,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只要你付出的代价能够换来你想要的结果,那就是最好的生活。

趁早对自己的老年负责

恐惧老去的人,不过是害怕老去后,除了苍老的面容,生命的赐予一无所有。

1

我们小区有位周奶奶,第一次见面就觉得她非常亲切,好像似曾相识一样。渐渐熟悉后,更是愈发喜欢她——那永远慈爱的笑容,永远温和的声线,永远干净得体的衣着……很明显,这位老太太跟大多数的老太太都不一样,她坚持锻炼,喜爱阅读,侍弄花草,给远方的亲人写长长的手信,为邻家的小婴儿缝制虎头布鞋,将自己晾晒的丝瓜络分赠友人,活得温情脉脉又精神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