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巡·九(第4/4页)

“一派胡言!哪有什么六国?那都是你们编出来的怪话。只有一个秦国嘛。”

始皇心生怜惜:他们一生就在街巷奔波,顶多不过是走出咸阳城。他们误以为天下只有这么大……他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识字读书呢?”

那些人哈哈大笑:“你是说摆弄那些竹条子吗?竹条子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摆在家里白占地方。俺爷爷那年就有一捆竹条子,那一天正好没柴烧,俺就把它捅到锅底,熬了一锅稀粥,怪好哩。”

始皇再没吭声。他想:还是商鞅说得对啊,只有大字不识的人才安分可靠,而一旦熟读经书见多识广,就成了人世间最可怕的动物了——立国与乱国者皆是他们。当时他心中闪过一念,欲将天下儒生尽收咸阳城内。

一道旨令颁布下来,秦国要邀集天下儒生。

一月之内,咸阳城里就会集了一百多个儒生。两月之后,又会集了二百多个。咸阳城的人不断地看到吱吱歪歪的破车拉着一些竹简。一车车的竹简排成了长队,所有儒生都往秦国而来。始皇立在高高的城头,看着驶进城门的儒生和卷卷竹简,心中大喜。他明白,这些人乘兴而来,却不会扫兴而去。因为只有他心里知道,当六国平定之日,他将关闭城门,不让一个儒生沦落民间。这样他就可以确保天下安定;必要时,他也可以让他们在城内变得无踪无迹——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六国终于平定,江山一统,始皇躺在卧榻之上,最头疼的就是这一群汇拢咸阳城内的儒生博士。同为儒生出身的李斯精通儒术,也懂得儒生的心事。始皇发现只有李斯才最懂得怎样治理这些人。始皇端量着他,觉得这个漫长脸儿上五官端正,还有两撮胡须,都长得匀称。他忍不住问:“朕问你一句,你要从实说来。”

李斯赶紧弓腰:“陛下,臣一定如实相告。”

“朕——你知道——并不喜欢你这样的人……不过朕有时候也不免自问一句:同为儒生,你为什么对朕这样忠诚呢?难道你的脑子就不像别人那么活络吗?”

李斯连忙跪地:“陛下,李斯本一布衣,平生只想追随英主;能辅佐陛下完成大业,才是至高的荣耀。”

始皇细长的眼睛闪了一下。他真的被感动了。

也就在这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之后不久,咸阳城内开始焚烧诗书和典籍,紧接着又是一批儒生的坑杀活埋。一时间,海内对烧书一事议论纷纷,坑儒事件尽管严守机密,最后还是泄露,天下愤激如沸。为此,始皇有些心烦。他与赵高和李斯议论,不知怎样才算妥当。李斯说:

“长此以往,必定引起国内儒生怨愤,他们尚有一些散在民间,一定会与六国残余勾结一起,密谋起事。”

始皇问他有何良策?李斯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坑一是坑,坑百也是坑。”

“你的意思是……”

“六国平定之前,儒生们逃出秦国也就保住了性命,可如今海内一统,事情也就由不得他们了。”

李斯和赵高,还有太尉、御史大夫,几个贴身的文臣武将,连夜拟定方略,主旨只有一个:怎样收拾散布在全国各地民间以及藏匿在郡县幕后的儒生。始皇令:“此举必须严守机密,尽快实施方略,勿懈勿怠,不得有误。”

……

车队走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简直要定在原地不动了,他在云端之上俯视,一颗心急得都要跳出来了。他为什么如此着急?那个车队的主人究竟与他有着怎样一种联系?他讲不清,只是心急如焚。他希望那个车队插上翅膀,飞过蓝天,在咸阳城的广场上徐徐降落。

可是,那个车队还是缓缓的,缓缓的。车队之上的乌鸦依旧盘旋着,聒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