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巡·四(第2/4页)

始皇心里说:噢,光滑如贝,怪不得呢。可见临近大海,利多弊少。仙风吹拂,人必长寿。

他连连叹息,惊羡不已,忽又闪过一个念头:该在这莱夷之地建成第二座国都,一东一西,与咸阳遥遥相对,岂不快哉!如此海内必将更加安定,两处要地,朕派心腹爱将据守一端,只由快马飞报即可……

在行宫歇了五天,车队一直驶向琅琊台。

始皇命李斯取来笔墨,亲手写了几个大字。李斯模仿始皇,不停地挥笔。一会儿一篇雄文草成。始皇命令唤来石匠,将这碑文刻在大石头上。这样,天之一角就留下了始皇永久的踪迹。

2

始皇登上石台观望东海,心潮如海浪般翻腾汹涌。他命令赵高在两日之内唤来当地所有的贤达、方士、儒生。两天过去了,琅琊台下果然出现了一大帮方士、儒生和贤达。他们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操着不同的语言,穿戴更是五花八门,看上去颇不整齐。有的穿了丝绸锦缎,上边还坠了光滑的贝壳,有的戴了四方小帽,有的把头发扎成一束。奇怪的是还有人背着宝剑。始皇让人把背宝剑者唤过来,问:

“你来这里还敢携带兵器?再说很久以前朕就命令尽收兵器以铸金人,你的宝剑又从哪里来的?”

这人是一个儒生,说话嗓子有点尖:“禀陛下,我们远在天涯海角,陛下的命令没有抵达哩。”

始皇一惊:“你住在哪里?”

“我们住在琅琊以东一千二百里的蒿莱岛上。”

始皇听他口音有些怪异,就信以为真,不再询问。不过他心中暗暗吃惊——竟然有一块土地还在朕的威力之外。他问众人:

“知道唤你们来干什么吗?”

大家面面相觑,难以回答。其中有一个方士双手高举过顶,原来手心里握了几个绿色丹丸:“早就盼着陛下啦,献上仙丹。”

始皇命一旁的小宦官收下仙丹。

又一个儒生说:“陛下来此是倾听治国之道、采纳百家之言。”

始皇说:“唔!”

另一个儒生说:“闻听陛下威力无边,四海膺服。要保社稷长治久安,必得采纳百家思想,择其精华……”

始皇说:“唔!”

稍顷,始皇轻轻招了招手。赵高登上高台,站在一尺之外。始皇鼻子里哼了一声,赵高咽一口唾沫,急急背起了律条,一口气背了二十多段。稍停,赵高说:“这都是秦国法律,一切行为皆要依据法律,百家之言必须废止。”说着提高了声音,“这次传你们来,就是让你们到东海去采长生不老之药,限你们半年时间将药采回。时辰一到,当唤尔等。采到药者,陛下有重赏;藏匿仙药,故意拖延,等待观望,虚与委蛇者,斩!”

下边一片沉寂。

大约停了一刻,有一个白面书生走上前来,喊一声“陛下”,并不跪地,只施了鞠躬礼,不急不躁说道:“陛下,俺明白您的意思,也知道那药儿在东海之中、三仙山上。”

“那又怎么?从头道来!”

“要到三仙山必得心藏经纬,善观星相。一句话,得是个有大韬略的能人哩。”

始皇“唔”了一声:“你们当中有谁堪当此任?”

“我们当中是有一个那样的人儿,可惜他没有来哩。”

“嗯?”始皇细长的双睛飞快闪动:“他是谁?故意回避不成?”

“禀报陛下,不是回避,实是不知。不知者不为罪也。那个人就是有名的大方士徐福。他是‘百花齐放之城’——思琳城人也,平日里只专心攻读,不闻窗外之事。”

始皇愣了一下,问一旁的李斯:“东海边疆还有这样一座城市?百花齐放?”

那个书生未等李斯回答就说:“禀报陛下,在下说的‘百花齐放’,不是真的鲜花遍地,而是说那座城里聚集了天下最有名的学问家,在那里可以议论横生,辩理驳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