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或不和谐,主要是由民生问题来决定的。当然,这是指处理好了民族问题的前提之下。

但人是高级的“动物”,只解决民生问题肯定是不够的。

民生质量要求,乃是人民大众的基本权利。诸类民生诉求,皆须经由合法权利得以体现。

而一涉及权利,自然也就绕不开民主。

故民生与民主,是和谐社会的表里。正如一件较好的衣服要有“里子”,倘竟没有,尽管外表还中看,其实只不过是“样子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也要有“中国特色”的民主。

然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呢?

除了主流即官方一直毫不松懈地,不断加大力度所强化宣传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他方面,估计善于自圆其说者不是太多。

1949年后,中国政治人士们一向认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政权纲领、社会思想、文化、教育。文艺属于文化范畴,也存在于教育界;故彼人士们一向认为,连文艺也应纳入上层建筑来看待之。文艺家们,自然也便都被视为或大或小地能够影响意识形态的人们了。因而是影响国家秩序稳定与否的人们,于是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们,于是成为宠辱不由自身的人们。当然,宠也罢,辱也罢,通常还是由得自身的。歌功颂德,必受宠也。反之,成为可包容的、被警惕的或活该受辱的人。

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谓“意识形态”,不仅属于“上层建筑”,也分明属于“下层建筑”了。

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国大趋势。

于是,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亦在所难免。

所谓意识形态,基本可分为三方面——政治人士们一定要强力推行的政治意识:知识分子们一定要努力发声的知识分子意识;民间必然存在的大众意识。

按照历史之悠久排序,民间意识形态由来最久,是以上两种意识形态的母体。所谓政治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都是从民间意识形态分离出去的意识形态。

“人文伊始,文化天下”,指的便是人类文明雏形乍现,民间意识形态也随之产生。其后,从民间孕育了古代知识分子,于是有了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起先无不是民间之一员耳。

早期的世界没有政党,只有帝王集团。他们的种种思想,一言以蔽之,便是王权意识形态——总结权谋之术和提升统治之术的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乃近代以来,政党出现以后的意识形态。

民间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官方政治意识形态,三者关系怎样,决定中国更深层的社会稳定与否,和谐与否。这是深于民生问题的稳定,也是深于民生问题的和谐。

1949年以后,政治意识形态试图控制民间意识形态的一概方面,扫荡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在民间的一概思想影响。连民间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共同底线——比如人道主义、同情心、道德感,亦一并以政治意识形态予以批判,希望借此手段,达到政治意识形态一统天下之目的。

政治意识形态是强势的,民间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是弱势的;故民间意识形态只有慑服于现实,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只有沉默无声。能利用则利用,不能利用则打压,此种独教式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民生诉求,于是成为大逆不道之事。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角色责任,于是被明哲保身所抵消。

但这等政治意识形态,不是起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因而是不可能持久的。

所以后来发生了“四·五”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