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第4/7页)


  依当时的习俗,国王被遴选出来时,要由人民行涂油礼,因此他们被赋予“弥赛亚”(意为“受膏者”)的称号。在宗教的意义上,国王被视为上帝与他的子民间的媒介,因此国王也称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国则可称为“天国”。
  然而,不久之后,以色列的国力开始式微,国家也分裂成南北•两国,南国为“犹太”,北国则仍称“以色列”。公元前七二二年时北国被亚述人征服,失去了政治与宗教的影响力。南国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它在公元前五八六午时被巴比伦人征服,圣殿被毁,大多数人民也被运往巴比伦充当奴隶。这段“巴比伦奴隶时期”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年,直到公元前五三九年时以色列人民才获准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然而,一直到基督降生,犹太人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
  犹太人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
  上帝既已答应保护以色列,为何大卫的王国会被摧毁?犹太人又为何一次次遭逢劫难?不过,话说回来,人们也曾答应要遵守上帝的诫律。因此,愈来愈多人相信,上帝是因为以色列不遵守诫律才加以惩罚。
  公元前七五O年左右,有多位先知开始宣称上帝已因以色列不遵守诫律而发怒。他们说,总有一天上帝会对以色列进行最后的审判。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末日预言”。
  后来,又另有一些先知预言上帝将拯救少数的子民,并且派遣一位“和平之子”或大卫家族的国王协助他们重建大卫的王国,使这些人民享受繁荣的生活。
  先知以赛亚说:
  “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我们称这类预言为“救赎预言”。
  总而言之,以色列的予民原来在大卫王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但后来当情形每下愈况时,他们的先知开始宣称有一天将会出现一位大卫家族的新国王。这位“弥赛亚”或“上帝之予”将“拯救”人民,使以色列重新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建立“天国”。
  耶稣
  苏菲,你还在看吗?我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弥赛亚”、“上帝之子”与“天国”。最初人们只是从政治角度来解释这些字眼。在耶稣的时代,有很多人想象将来会出现一位“救世主”(像大卫王一样有才干的政治、军事与宗教领袖)。这位“救世主”被视为国家救星,可以使犹大人脱离受罗马人统治之苦。
  这固然是一件美事,但也有许多人把眼光放得较远。在那两百年间,不断有先知预言上帝应许派来的“救世主”将会拯救全世界。
  他不仅将使以色列人挣脱异族的桎梏,并将拯救所有世人,使其免于罪草与上帝的责罚,得到永生。这种渴望救赎的想法在希腊文化影响所及的各地区也很普遍。
  于是拿撒勒的耶稣出现了。他不是唯一以“救世主”姿态出现的人,但他同时也使用“上帝之予”、“天国”与“救赎”等字眼,因此保持了他与旧先知之间的联系。他骑马进入耶路撒冷,接受群众赞颂为人民救星,仿佛从前的国王在登基时例行的“加冕典礼”一般。
  他并接受民众涂油。他说:
  “时候到了,天国近了。”
  这些都很重要,但请你注意:耶稣不同于其他“救世主”,因为他声明他并非军事或政治叛徒。他的任务要比这伟大得多。他宣称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赦免,因此他可以置身沿途所见的人群中,对他们说:
  “你们的罪已经得到赦免了。”
  这种“赦免罪恶”的方式是当时人闻所未闻的。更糟的是他称上帝为“天父”。对于当时的犹太人而言,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于是,不久后,律法学者便一致起而反对他。他们一步一步地准备将他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