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蕴含的进化玄机(第2/2页)

在鸟类那里,多年的一夫一妻配偶还能带来意外的好处,因为不必为追求配偶和筑巢而烦心,双方都可以将精力投入到交配工作中去,所以能更早产蛋,并且产下更多的蛋。顺利生产并组成了幸福家庭的鸟类,寿命也更长,实行一夫一妻制的鹦鹉甚至可以活到八九十岁。当然,我们无法询问鸟儿是否幸福,衡量的标准是它们产蛋的数量和后代的成活率。一般而言,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子孙成群的鸟儿就是幸福的鸟儿。

我们可以从灵长类动物南美绒猴那里进一步窥视一夫一妻制蕴含的玄机。亚马孙丛林中的南美绒猴是世界最小的猴子,成年绒猴只有人的手指长度那么高,体重比一个鸡蛋还轻,被人捧在手中时,如同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指掌间来回跳跃。正因为身材太小,所以面临着与人类相似的生育困境,它们细小的产道很难产下大小合适的婴儿,只得采取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把胎儿一分为二,生下两个较小的胎儿,每个只有花生米大小,这样就可以避免分娩困境。如此一来,它们的后代与人类婴儿一样,都需要长期的精心抚养才能成活。但因为身材太小,母亲根本难以承担额外的能量消耗,所以只在哺乳时才会抱一抱孩子,其他时间则做起了甩手掌柜,它们必须节省能量以生产更多的奶水,因此雌性有理由“偷懒”。这给雄性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如果它们也偷懒,孩子们就完蛋了。为了养活后代,雄性不得不放下大丈夫的架子,用心担当起好父亲的角色,做个不折不扣的模范丈夫——它们对后代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除了不能喂奶,基本什么都做。两个孩子已经够它们折腾的了,雄性不可能同时养活更多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寻找更多的雌性。这种奇趣的小动物只能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是生育方式决定了婚配制度,而不是婚配制度决定了生育方式。或者说,是濒临灭绝而采用一夫一妻制,而非一夫一妻制导致灭绝。这是理解一夫一妻制的重要逻辑,人类面临的生育困境与南美绒猴非常相似,因而也必须采取相似的婚配制度,否则将无法成功养活后代。这些才是构成一夫一妻制的进化基础。只有存在进化基础,彼此忠诚才有生物学意义,人类的种种美德才有科学依据。

出于食物资源竞争的领地防御行为,也是制约一夫一妻制的重要因素,就是雌性醋劲太大,好斗性极强,根本容不下另一只雌性存在,所以雌性必须分开,只好以一夫一妻为主。这是解释灵长类一夫一妻制的经典模式,南美绒猴虽然个头不大,但发起脾气来也会乱撕乱咬、乱摔东西。真正的吃醋代表是长臂猿,雌性之间的肉搏战足以让旁观的雄性永远放弃左拥右抱的想法。人类当然也不示弱,就算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会,也要为每个小妾准备一个房间,否则家庭就会变成粉妆战场。

所有这一切的根源,仍然来自于数百万年前人类开始的直立行走。因为直立行走,女性出现了生育困境,她们因此不得不设法留住男人来共同抚养后代,最理想的合作抚养模式就是一夫一妻制,因为一夫一妻制能有效确定父权,每个男人都能断定配偶产下了自己的后代,他们甘心抚养身份确定的孩子。为了使家庭的纽带更加稳定,女人发展出了充满诱惑的身体和持续交配的乐趣,而其中的关键正是隐蔽排卵。

▲ 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非常罕见,就像把所有钱都押在一只股票上,肯定是冒险的投资。连动物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类不可能搞不清其中的奥妙,所以一夫一妻制原本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除非人类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进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