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又一个发现(第2/3页)

既然女人的皮肤可以向男人传达如此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她们当然要用好这个广告。这也顺便解释了女人为什么没有胡子,没有胡子的脸庞可以向男人展示更多的面部皮肤,也就是做更多的广告。

免费说个诀窍:如果某位女士在某位男士面前总是向后梳理自己的长发,比如挂在耳后,以便展示更多的面部皮肤,那就等于在向那位男士告白了,展开有意或无意的勾引。要知道,耳垂附近的皮肤又白又嫩,可是极好的展示地带。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女人脸上移开,思路回到所罗门群岛。根据性选择理论,该如何解释那里的居民肤色有黑有白?

越是复杂的问题,性选择理论解释起来反而越是简单,原因只有一条:有人喜欢。有钱难买人喜欢,这就是性选择理论的强悍所在。但喜欢一个东西总要有点儿原因,说不出原因的喜欢就是耍无赖。某人喜爱某种肤色的原因,可能源于家人的影响。所有人见面最频繁的,必然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亲人的肤色将影响性选择的标准。在家庭肤色氛围的长期熏陶下,黄种人会认为黄种人最好看;而黑种人则以为黑种人最漂亮;白种人当然认为白种人最迷人了。既然如此,突然出现的其他肤色就不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变异的肤色找不到配偶,变异的基因也就遗传不下去。

这可能正是为什么非洲黑人会杀死白化病人的原因。从宗教上而言,他们认为那种肤色是魔鬼的化身,处理的手法也极端恐怖——直接吃掉。事实上,这属于另一种理论观点,叫作父母选择,即父母在塑造肤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生下和自己肤色不一样的孩子时,就会发生杀婴悲剧。从进化论角度观察,出现在非洲的白色突变体就算不被吃掉,也难以正常存活下去——白色皮肤在黑色大环境下根本没有进化的机会,存在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排斥,此外还会受到自然选择的无情打压。

长此以往,在一个区域内往往只有一种主流肤色,而主流肤色应该最具自然适应性,比如黑种人在非洲、白种人在欧洲、黄种人在亚洲。性选择理论通过不同的推理途径,得出了和最佳肤色理论相同的结果。

但性选择理论还可以解释更多。所罗门群岛的居民来源复杂,而他们都只喜欢和自己肤色相近的人结婚,因此保持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肤色差异,这才出现了黑白杂处的奇特局面。

用性选择理论解释人类肤色虽然很方便,却不容易验证。我们很难把一对白种人父母强行染成黑种人,然后看看他们生下的孩子到底是喜欢黑种人还是白种人。

好在我们可以用动物做实验,而且真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雪雁是一种漂亮的小鸟,有蓝色的,有白色的。有意思的是,蓝色雪雁只和蓝色的同类交配,白色的当然只和白色的同类交配。于是,科学家不禁要想:这种交配倾向是天生的呢,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衍生出来的呢?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把刚孵化出来的白色小雪雁放进蓝色雪雁的鸟巢里喂养,反之亦然。结果很有趣:这些小家伙在养父母的抚养下长大以后,无论自己的体色是蓝是白,都只喜欢和与养父母体色一致的鸟交配。要是养父母一蓝一白,小家伙长大后就不会挑剔,它们蓝白通吃。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庭影响,研究人员开始恶作剧,他们把一些鸟染成了红色。结果正中预期,红色雪雁养大的小家伙也只喜欢红鸟。也就是说,审美情趣是后来学会的,是家庭熏陶的结果,与基因无关。

如此看来,某些性选择的标准确实是由品位决定的,而品位有时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说好品位取决于好基因,但蓝色羽毛和白色羽毛可能同样好,这时品位就可以随意发挥。喜欢蓝色也好,喜欢白色也好,甚至可以喜欢红色,对生存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