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生素D与叶酸之间左右为难(第2/2页)

白皙的皮肤可以通过更多长波紫外线,使体内更多的叶酸遭到破坏;其次,孕妇还要为胎儿准备一份叶酸,用量当然更大;另外,雌性激素也会破坏叶酸。叶酸在女性体内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有着稍不注意就会遭到分解的悲惨命运。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孕妇更容易出现叶酸缺乏症,她们对叶酸的需求是正常人的5倍,一旦缺乏,就会出现各种胎儿畸形,甚至产出无脑儿。据美国卫生机构统计,新生儿死亡案例中有15%是叶酸缺乏造成的。如果在孕妇的饮食中添加富含叶酸的食物,会让产生畸形儿的风险降低75%。可见叶酸是非常强烈的自然选择因素。阿根廷那三名不幸的产妇正是在关键时期晒了过多的太阳,叶酸被破坏过多,直至泪洒产房。

在远古时期,古人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他们只能顺应自然选择的压力,不断调配自己的肤色。由于冬日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强于夏天,为了保护叶酸,冬天的肤色当然反而比夏天更黑,这样才能阻挡更多的紫外线进入体内。所以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想有多白就有多白。

现在问题似乎已经非常明了: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促使皮肤有变白的趋势;而出于保护叶酸的目的,又必须维持一定的黑色。皮肤为此而左右为难,自然选择应该在这两种相反的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所谓最佳肤色,否则所有人都会被无情的阳光杀死。

地球上现有的不同肤色,似乎正是在黑白之间寻找平衡的表现——为了应对不同的阳光照射强度,最合理的颜色应该不是极黑,也不能纯白。只有最佳肤色允许适量紫外线通过,既最大限度保护叶酸不被分解,同时又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阳光和紫外线的强度不同,最佳肤色也常因时因地而不同。

假如这一理论是完美的,那么最佳肤色必然存在。由于肤色深度应与紫外线强度变化成比例,相关证据也应该很容易找到。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臭氧层的卫星资料再次被拿来作为裁判。研究者同时分析了大量人群体内叶酸和维生素D的生化含量,结果表明,最佳肤色与日照强度基本相符,相符人群基本都在当地繁衍了10000年以上,正是所谓的原住民。他们的肤色基本满足叶酸和维生素D的中庸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最佳肤色。肤色与日照强度不相符的都是近千年以来的移民,他们显然还来不及改变。

然而,这样的解释真的无懈可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