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的广告效果(第2/3页)

胡子不是具体的武器,对手不会被胡子勒死。决定胜负的是胡子产生的立竿见影的广告效果。决战双方都必须懂得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能长出那样一把大胡子的男人,体格也必然强壮。

旺盛的胡须不只是力量的象征,而且是年轻的标志。白胡子老爷爷很难掩饰自己的老态,他们的身体早已如同江河落日虚弱不堪了。胡子颜色的转变,其实等于发出了不同的声明,一变而成为知识与权威的象征,那其实是广告内容的悄然更新。白胡子的主人走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积累的人生经验要比年轻人更多且有用,他们完全有资格指导别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正因为如此,花白的胡子能建立起强大的权威感,更容易让年轻人折服。

正因为胡子如此重要,古人对胡子非常重视,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摆弄它,梳理、染色、上光、加上套子,设法弄成各种卷曲形状,搞出各种造型,花样繁多,各成习俗。埃及法老在出席重大活动时都要戴上假胡子,后来连女法老也要戴假胡子。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英雄多是大胡子,比如关羽、张飞、包拯等,无不以个性极强的大胡子形象示人。与此相对应,丑角的胡子往往短小而猥琐,其实都是不同的广告形式。宋朝的仁宗皇帝就曾专门给外国使节展示本朝官员的胡子,他认为那样可以显示出大国气象。

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胡子如此重要,男人为什么又要剃掉胡子,甚至完全剃光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要砸掉自己的广告牌?

当然没有人愿意自砸招牌。事实的真相是,他们是为了树起一块新的广告牌。

刮胡子起初可能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肉搏战时期,胸前的一把大胡子如果不能顺利吓倒敌人,反而容易被对方抓住。后来,刮胡子才演变为男人的自觉行动。他们突然发现时代变了,文明的发展意味着肌肉男时代已经结束,新式武器更是给了热衷于拳脚功夫的男人当头一棒,人类对知识与艺术的重视,第一次超过了对体力的重视。这时,继续打出那种老式广告明显不合时宜,于是男人开始考虑新的广告形式,剃掉胡子是第一步,表明他们并不只靠肌肉打拼天下。

剃掉胡子以后,男人有了意外发现,他们看上去更年轻,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很简单,小孩子都没有胡子,光洁的面部显示了幼态持续效果。同时,剃掉胡子的男人看上去也更整洁清爽,可以显示某种生活修养。胡子虽然可以给人以权威与强壮之感,但同时也会留下苍老与邋遢的印象。

于是,刮胡刀这一产业应运而生。

起初,人们还舍不得突然丢掉这个使用了几百万年的超级广告牌,那等于无条件放弃权威与强壮的宣言书。但是,刮胡子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新式男性根本无法抵抗。面对这种两难局面,折中与妥协必不可少。他们在刮胡子和不刮胡子之间寻找着某种平衡,平衡的手段是只刮一半。这样,人类在刮胡刀的帮助下,刮出了各种各样的小胡子——希特勒的小胡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确实出名。日本人的小胡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强大,同时又显得年轻充满活力。

到了现代,刮胡子彻底成了自由的选择,男人多在两种选择之间徘徊,他们有刮的权利,也有不刮的自由。在刮与不刮之间,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但确实体现了某种微妙的心态变化。当早晨起来准备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约会时,他们多半会刮光胡子;而如果当天的任务只是收拾碗筷、清洗尿布,不刮胡子似乎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