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8号 评论指南(第4/5页)

想到这点我竟然是有点慌而不是更加生气,就是这样才失手打翻了其中一个杯子。就在我以为《评论指南》会这样从我的世界中消失——这种不安从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已产生,那杯子所泼出的液体却不过溅出了无伤大雅的少许。我总以为这种散发着神秘感的珍贵物品要比我想象的脆弱。也许这从一开始就是我的过度渲染,如同男朋友的判断。

……

评论史家和一般人的评论行为的区别在于,评论史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按照一种指导性的方法给出带有清晰特征的评论。第一个发现评论这种行为的人值得被记住。虽然他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但这显然需要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耐心和博学。体力也非常重要。你看,他必须是——未必亲自实践,至少见过大量评论形式的人。并且,他还要能够将评论从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狭窄的定义中解放出来,重新总结新的规律和命名方式。和数学一样,学界对评论究竟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存在争论。但考虑到评论史家的流动性,就评论这一领域来说,其实并不存在一种长期存在的、处于稳定状态的学界。两个评论史家相遇时,会假定存在一种想象中的学界,来进行相互交流。

如你所见,评论史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元评论学的工作。为了搜集尽可能多的评论形式,他们不得不常年奔赴在世界各地。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终生未婚,但极有可能留下大量子嗣(有时为了工作他们不得不亲自学习做出牺牲)。不过这也很难说,有的时候我们知道的评论史家会在(想象中的)学界名录中骤然消失。那很有可能是他走入了某处鲜为人知的小城,在那里发现了大量未经发现的评论,单单是将它们逐一记下,就要花掉他剩下的所有时间。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他爱上了一个什么人。

对于评论史家来说,最难拥有的还不是那些可在后天不断锻造的素质,而是一种接近透明的天真的心灵。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并在生活的每一方面保持住他的职业素养,不像普通人那样任意行动、思考或是言说。他必须对自己做出的每个动作有着分类学家般的精确认识,对捕获的自身的每一个心理反应有着观察家般的超人判断。简单地说,他必须放弃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身份。如果他不能克制自己的思想,就会陷入自我评论的混沌中走火入魔。如果他不具备左右互搏的灵巧,就将迷失在循环往复的模仿镜像中丧失判断。这种不含杂质的心灵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我们至今无法知晓。在对评论史家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类心灵既非天生,与后天的经历也没有必然关系。那些评论史家尽管都拥有某种极为出众的品质,彼此之间却毫无相似性。他们中的一些大气而从容不迫,有些一出生便具备一种英雄的气质,另一些终生与失败相伴,穷困潦倒,还有一些则从来与绝望无缘。

和任何一个领域一样,在收集评论形式的过程中,评论史家从来不会一直成功。对一位评论史家来说,失败常常占据了工作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失败和多种原因有关。一个现代读者必须了解的事实是,评论史家的描述工具从来也没有发展到可以记录一切评论形式的成熟程度,甚至,到现在也仍处在初级阶段。符号学、印刷术仍然是他们的基本工具。有用,直观,简洁。接下来的简直不用说,如果评论仅仅通过观察便可将其转化为符号学上的描述,那么,就不是我们现在力所传达的可涵盖一切存在的评论。除此之外,失败的一大原因还与被观察的评论者个体状态有关。一部分是涉及社会伦理层面的,一部分则与个人隐私有关。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被观察,具备文化传承的开放态度。而且,对于观察何种评论才算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触怒评论者,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评论史家也不敢确定。比如,幼童之间就握筷的方式进行相互评论看起来简简单单,实际上,孩童却是有着不稳定因素和防备陌生人心理最多的那一类当事人,轻浮的评论史家很可能会破坏眼前的原始材料,记录失败倒是小事,若干扰当事人导致材料掺入虚假成分,并无意识地记录下来,才是对学术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