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老刀的分析(第3/4页)

“许明槐和他的行动组组长李维新在茶楼,他们是在等着叛徒发出信号确认了行动对象之后再下楼,他们怎么能够肯定一定会有两辆黄包车在茶楼下呢?这只能是他们早就安排好了的两辆黄包车。这两辆车在我上茶楼的时候还没有,他们应该就是在临近散会的时候悄悄地停在茶楼下的。当时我在茶楼上,正好看不到在墙根下或者是门口停着的黄包车,可是,在对面的李克明不会看不到,可是他既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事后也一直没有提起。”

“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在第9弄弄堂口的那个化装成修鞋匠的队员,当时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刚刚加入队伍的新手,毫无地下工作经验。李克明说是老队员很少,其实,参加地下工作一年以上的老队员在行动队占到三分之一以上,他以为我从来不过问下面各科队的事情,就可以瞒过我。他故意在杨如海同志的必经之路上的这个关键位置安排一个没有战斗经验的新手,是为了确保他们行动能够成功。”

“事发后的第二天他召集行动队的组长开会,他向组长们详细介绍了那天他的行动情况,这违背了他一贯的作风。他这个人很自负,在行动队从来都是他说了算。他很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部下说,更不会去征求部下的意见,让他们帮助他分析。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三组组长刘学林是我介绍去的,认为刘学林是我的亲信。他是想让刘学林相信赵梦君就是叛徒。后来安排刘学林和他一起去对赵梦君进行审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可正是他的这一反常举动更加深了我的怀疑。”

凌飞忽然想起了什么,他问:“可他为什么出卖杨如海同志呢?再说,如果是他叛变的话,那他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具体行动计划告诉敌人呢?如果在第一次营救的时候,敌人掌握了我们的具体行动方案,不是很容易对我们来一个包抄围剿吗?”

陆岱峰说:“这就是一个动机问题。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一个动机。我在对李克明产生怀疑以后,也反复思考,他的动机是什么?首先,他不曾被捕过,不可能是熬不住酷刑叛变。大多数叛徒都是由于受不住刑才叛变的,所以我们往往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这也正是我们在一开始怀疑赵梦君的原因。当然,李克明也利用了这一点,与敌人合作,故意往赵梦君身上栽赃。”

“如果说是为了金钱,也不对,平时李克明对钱看得并不是很重。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很自负,权力欲望很重。这一点,你们没有责任,而是我的责任。因为特委内部的一些事情你们不知道。自从李克明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副指挥以来,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人,但是,我们党现在是处在一个地下的状态,部队都在苏区。在上海,军事处的主要工作是对苏区进行指导,其实这个指导往往也是空的。所以,军事处做得最多的工作是做敌人军队的策反工作。而在江南特委机关当中,最有实力的不是军事处,而恰恰是我们这支情报和保卫部队。我们担负着江南特委以及中央机关和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所以,保卫处就成了特委机关中的一个最特殊的机关。”

“李克明很想把这支队伍抓在手中。可是,他要想当保卫处主任,就得先把我搬掉或者是请走。但是,他不敢出卖我,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出卖我必然会使保卫处乃至整个特委机关受到重大损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二是我的行踪他也很难掌握,出卖我他没有把握。三是一旦我被捕,他很有可能受到怀疑。所以,他拐了一个弯,出卖杨如海同志。因为,在江南特委的所有常委中,懂军事的就是杨如海同志和我,一旦杨如海同志被捕牺牲,特委必然会重新考虑军事处主任人选,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我。如果我担任了军事处主任,就不可能再担任保卫处主任了。那么在特委所有委员中,抓特务工作最在行的就是他李克明了。所以,他的动机就是想借刀杀人,除掉杨如海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