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2/2页)

孙元良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并不突出,他是四川人,也不是蒋的同乡。但当时正好赶上国民党军整编,准备应对日本的侵略,孙元良获得了很好的机遇。国民党军本来准备整编成三十六个德械师跟日本鬼子好好干一仗,当时还请来了德国顾问,去帮助军队配制进口的德国武器。但是刚编好三个,日本鬼子就来了。这三个德械师就是孙元良的八十八师、王敬久的八十七师,以及宋希濂的三十六师,其中两个都是黄埔学生指挥的。一期黄埔学生是1924年毕业的,1937年就能做到师长去指挥一个精锐师,这在黄埔学生中算晋升得比较快的。孙元良就属于机遇极好的一个,而宋希濂属于很能打仗的一个。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一开始,张治中将军就率领当时国民党军最精锐的第五军,也就是这三个德械师,上了前线,率先攻打上海的日军。早在五年之前的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张治中就主动请战,亲率第五军增援上海,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狠揍日军。不过当时的孙元良与宋希濂一样还只是八十七师所属的旅长。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主力以及打响第一枪的就是十九路军这支广东军队。从战役的角度看,“一·二八”算是和日军打成了平手,至少逼得日军三易主帅,四次增兵,孙元良在这次战役中也是一战成名。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宋希濂等也都成了抗日名将。1937年孙元良已晋升为八十八师师长。这三个德械师以及宋子文的私人武装税警总团的装备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最精良的,税警总团由孙立人统率,这几支部队是国民党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是中央政府的心肝宝贝。后来这些部队在西安事变以后,有些去镇压了一下东北军,这些都是小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1937年在第二次淞沪战役中,也就是“八一三”抗战中,第一个拉上前线的又是张治中将军指挥的这三个德械师。这三个德械师就是国民党军的三只小老虎,关键时刻要去冲锋陷阵。由此看出,当时在上海战场上国民党军是把自己最主力的部队投入了战斗。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孙元良率领的八十八师坚守闸北阵地长达七十五天而寸土未失,最后才随大军后撤。此时涌现出一个永垂史册的英雄事迹。有首歌《中国不会亡》曾唱彻神州大地,就是歌颂孙元良师的一个营孤军死守闸北的英雄事迹。在大军已经后撤、敌寇百般围攻之下,由谢晋元团附率领四百多壮士(对外号称八百),坚守闸北四行仓库达四天四夜,击退敌军数次进攻。由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送去的国旗高高飘扬在仓库大楼的屋顶上,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上海市民乃至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孙元良、宋希濂从内战前线坐火车向上海集结去参加“八一三”抗战的时候,也都满怀着军人的荣誉感。他们后来写的一些回忆录,也记载了这段历史,当时这些部队就是打内战,所以当部队准备坐火车到上海参加抗战时,全体人民都热烈欢呼,欢送他们上前线。所有将领、士兵都怀着必死信念。孙元良这个人确实比较幸运,在战场上每次都毫发无损。在淞沪抗战了三个月之后,全都撤到了南京,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军最精锐的这三个师全军覆没,孙元良、宋希濂这几个师长全都上船跑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些抗战名将都曾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的,他们一定会被载入史册。

解放战争时孙元良就不用再说了,军人就是军人,不是政治家,仗打不打、正义不正义,这不是军人考虑的问题,这是领袖考虑的问题。孙元良在解放战争中实在乏善可陈,到处东奔西跑,在华中、华东一带一直跟三野周旋,最后也没打出什么胜仗。淮海战役中我军全歼黄百韬、黄维、李弥、邱清泉、孙元良分别领导的五个主力兵团。其中黄百韬自杀了,黄维被抓住后一直关到1975年,邱清泉被击毙,只有李弥和孙元良两个人跑了。李弥跑到了缅甸,后半生过得比较惨,而孙元良去了台湾。命好将军孙元良一辈子没负过伤,各种荣誉、各种名将头衔都加于一身。他到台湾以后,又活了五十多年,一直到2007年才去世。而且在台湾生了一个极英俊的儿子,就是著名的电影演员秦汉——在无数的琼瑶电影里,他饰演的角色总是开着奔驰跑车,永远都是留学回来的高帅富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