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余秋雨:盛唐,是一种摆脱一元论精神控制后的心灵自由,是马背上英雄主义的创造性欢乐,是具有极高审美水准的艺术聚会,更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融、安全保存。

凡此种种,并不完全出于朝廷的政策,而是出于一种全民心态。全民心态,就是“集体无意识”,源于深刻意义上的“文化”。

现在我们国内有好多城市,都在争取成为“国际名城”,口气很大。从面积、人口、GDP等数据来看,都很像样。具体的硬件更是国际化,例如设计是法国的,木材是巴西的,钢材是德国的,好像这样就是国际大都市了。从市长到市民,都有这个误会。

我认为,国际大都市当然需要有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吸引力。它需要有一种特殊的集体心态。

这种心态,简单说来,就是对美好的一切有一种吸纳的热情、保护的敏感,不管它们来自何处。不像我们以前,只有提防和批判的敏感。除了吸纳和保护美好的事物外,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立即辨别美好还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给予存在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在外面受到迫害而濒临消亡的事物,更应加以保护,尽管自己还没有鉴赏它们的能力。

不仅是罗马的医术,拜占庭式的建筑、阿拉伯的面食,西域各地的音乐舞蹈,都大受唐朝人欢迎,而且还欢迎来自境外的各色人等。外国来的商人、留学生、外交官、宗教人员随处可见,几乎不存在任何歧视。

王牧笛:唐朝的开放还体现在一点上:唐朝允许外国人当官。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我不能想象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会允许留学生参加。

余秋雨:这在唐代不算奇怪。更奇怪的是连皇帝也会特别关心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关心得很具体。几年前,在西安出土了一个方形的墓碑,上面刻有墓志铭。墓主是一个十九岁的日本遣唐使,他在长安去世了,中国的皇帝居然亲自给这个外国留学生写了墓志铭,而且其中提到“日本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现“日本”两字,2006年我去东京的时候,他们正在纪念这件事,我也参加了隆重的仪式。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官吏,因此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很正常。

唐代让我特别佩服的是,收容了不少在自己本土已经被毁灭的宗教。你看,不管摩尼教也好,祆教也好,在原来的流传地的遭遇都很不幸。摩尼教的创造人摩尼,已经被处以死刑,非常残酷。祆教迫害过摩尼教,但后来自己又被伊斯兰教消灭了。而这些宗教在长安城里,却各有自己的据点,各有自己的信徒。唐朝,尽自己的力量搜罗并保护着世界各地的精神流浪者。

王牧笛:祆教其实就是拜火教,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宗教,也叫琐罗亚斯德教。其教义是二元论,就是有一个代表光明的善神和代表黑暗的恶神。

火是善神的儿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他们寺庙中要有祭坛,点燃圣火。人死之后,就不能火葬,而要天葬。祆教直到中晚唐才渐渐废止。好多人说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面弄混了拜火教与摩尼教,闹了笑话。

余秋雨:拜火教当时主要还是波斯商人参与。我在伊朗的波斯波利斯考察波斯王宫的时候,偶然地发现祆教发源地就在离那里几十公里的地方。我赶到了那里作了考察,曾在《千年一叹》这本书中有详细描述。我在那里看到的败落景象,中国唐代时就应该是这样了,因为祆教当时已被消灭。但怎么想得到呢,在长安城里面,祆教教堂有四座,都建在朱雀大街上,都建造得很好。

萨琳娜:我对景教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它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传入唐朝的时候,叫聂斯脱利教派。贞观九年的时候,由一个叫阿罗本的人传入唐朝,房玄龄出城迎接了他,而且唐太宗也亲自接见过他。唐朝名将郭子仪最后也皈依了这个教。唐代的宗教宽容真是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