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3页)

当然,佛教不强调知识,而强调智慧,但佛教不应排斥知识。我们读佛经就会知道,所有的佛菩萨都是智慧知识具足的,因此学习知识也是现代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事。

问:您听到一般人怎么样谈论佛教徒?

答:一般人谈到佛教徒,都会给予正面的评价,例如觉得我们比较善良、比较讲道德、比较有良知、比较温和、比较心肠软、比较不会占人的便宜等等,我想这是社会上很多佛教徒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大家对佛教徒的评价是很正面的。自然有一些无知的人会批评佛教徒,认为我们吃素是死脑筋,我们礼拜佛菩萨是崇拜偶像,我们相信因果轮回是迷信,对这些,我们不必太在乎,只要我们有信心,深信三宝,别人怎么批评都是无关紧要的。

其实,我们佛教徒也不必与别的宗教多做比较,想分出个高下,我们好好学佛、学菩萨就够了。我们佛教当然是所有宗教里最究竟圆满的,可是佛教的根本是在于实践,如果我不能好好实践佛的教化,佛教再好又与我有什么相干?

问:那么,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佛教徒?

答:我希望自己在心里有出离心,但仍然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说,我不要失去我的人间性。我不要让别人觉得佛教徒有特别的形态,或者有特别的圈子。

我也希望做一个有大包容心的佛教徒,我从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到“德蕾莎修女是位大菩萨”,原因是我们把她的生平、行为、理想,还有她拯救了那么多人,放在菩萨的标准来衡量,她是菩萨是毫无疑问的。能打破这个观点,包容就会大,例如我有很多外道的朋友、无神论的朋友,我从来不会因为信仰而排斥他们。

老实说,在我们还没有彻证之前,我们真的不知道谁才是菩萨,最好的态度是,对一切众生都生起佛菩萨想。菩萨是无所不在的,他也没有一定的面目,例如我们到国外去,菩萨也在国外。有一次我去罗马梵蒂冈大教堂,很为那教堂的宏伟庄严而感动,我就坐在椅子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而且我确信菩萨也在那里。

《维摩诘经》里说,所有的魔王和乞丐都是住于不可思议境界的菩萨来化现的,一般人很难体会这一点。有一次我在通化街看到许多乞丐,他们的形状都很凄惨,路过的人看了都会不自觉生起慈悲心。我们想一想,通化街一天如果有五万人走过,而有三万人生起慈悲心,有一万人行起布施的功德,我们就能知道维摩诘经的真意,我们有何德何能在一天内使三万人生慈悲心,一万人行布施?那么,我们还敢小看乞丐吗?

因此,我也希望自己做一个谦卑的佛教徒、圆融的佛教徒,我不但要在修法上、经典上学习,也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我时常拿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如果我做得再好一分,别人就会对我信仰的宗教增加一分信心;如果我的人格再完美一分,别人就会对我信仰的宗教多一分尊敬。”

问:您写了很多有关佛教的文章,尤其是“菩提系列”,您对写佛教文章抱什么态度?

答:我在学佛以后,读了许多佛书,发现很多书都把佛教说得太深奥、神秘,或者复杂,使人读了很担心自己不能接受或学习佛教,这样不但无法起信,反而使人畏惧佛法。尤其有一些书把佛教说成是一门学问,失去了佛教实践修行的特质。

我开始写佛教文章时就希望自己能传达一些讯息,这些讯息包括:①佛法是美丽动人的。②佛法是慈悲而有智慧的。③佛法是要实践的。④人要透过自觉,才能走向非凡美丽、悲智双运的世界。

我的目标就是这样,希望透过我的文章使人对佛法有兴趣、生起大乘的信心,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还要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