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说法(第2/2页)

“无情说法”这四个字多么有味,它说明了我们所遭遇世间的一切因缘,时时处处都在说法,有情无情对我们都有智慧的启发,正如我们见到一朵花的凋谢与一位美女的老去,都得到启示一样。

“无情说法”在禅宗是十分有名的公案,有一次洞山良价去请教云岩昙成禅师,他问道:

“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无情事物说法的时候,什么人听得到?)

云岩说:“无情说法,无情得闻。”

(无情事物说法,无情事物听得到。)

师曰:“和尚闻否?”

(和尚听得到吗?)

云岩说:“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

(我如果听得到,你就听不见我说法了。)

师曰:“若惩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

(为什么说我听不见你说法呢?)

云岩说:“吾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

(我说法,你都听不见了,何况是无情事物对你说法呢!)

洞山良价听了十分惭愧,就问“无情说法”出自哪一部经,云岩禅师告诉他出自《阿弥陀经》,经上说“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洞山随即开悟,写了一首偈: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

(真是奇妙的事呀!无情说法多么不可思议!如果要用耳朵去听就听下见声音,要用眼睛才听得见声音呀!)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无情事物不是用声音来说法,而是用沉默来说法,并不是说无情事物本身有法,而是身心清净、善于观察思维的人,就能见到无情中自有法的启示,对于无情界的说法,不是以耳朵去谛听,而是要“眼处闻声”!

关于“无情说法”,还有一个更早的公案,是牛头慧忠禅师解答弟子的请示:

僧问:“阿那个是佛心?”

师曰:“墙壁瓦砾是。”

问:“无情既有心性,还解说法否?”

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问:“某甲为什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

问:“谁人得闻?”

师曰:“诸佛得闻。”

问:“众生应无分邪?”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圣人说。”

问:“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师应合闻?”

师曰:“我亦不闻。”

问:“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

师曰:“我若得闻,即齐诸佛,汝即不闻我所说法。”

问:“众生毕竟若闻否?”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问:“无情说法,有无典据?”

师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

问:“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

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

好一个“无情尚尔,况有情耶”!在禅师的眼中,山河大地是如来,有情无情是法身,无情事物都有佛性,何况是有情的众生呢?我们虽不能如禅师澈见无情的面貌,但如果我们的心足够细致,在一切事物中都能有所启发,有所觉悟,张开智慧之眼,仿佛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像我们看到甘蔗、柠檬、苦瓜、辣椒等无情的植物,使我们知道了既然生而为人,走在酸、甜、苦、辣的不可规避之路,就应该在种种滋味中学习超越乃至清净的智慧,学习如何破除偏执开启更广大的自我。如果在辛酸时就被辛酸埋没,与一粒柠檬何异?如果在甜蜜时就被甜蜜沉溺,和一株甘蔗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若不能在人生中学习超越,就会被眼耳鼻舌身意所驱使,永远在色声香味触法中流转,然后,就在生死大海中流浪沉浮不已,无法走上解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