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都活得那么脆弱? 从马丁“回家乡工作”的情感与观念说开去(第2/3页)

一是,我不觉得谁都应回家乡(主观上),都能回家乡(客观上)。这也不利于家乡的发展,家乡缺乏外来的思想、文化、经济交流,反而培植了地方权力和家天下式的腐败。

二是,有些家乡是难以回去的,尤其是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他说这番话,是否暗示着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大城市出生居住的在大城市工作的地方保护主义?本来就僧多粥少,本来竞争就白热化,在那里工作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连肇庆这种二三线城市都如此,未必是在那里居住或出生的人。我有个博士同学家在广州,找工作却只能找到湛江,每周很辛苦地回家照顾孩子,只希望以后有机会或评上高级职称能回去,难道你让她不工作,就待在家里吗?

三是,有些家乡回去了等于贫困,如一些边远地区山区。所以那些地方的人才大量地涌向大城市打工。如果回到家乡却养不活自己的亲人,那么你回去有什么用?回到家乡,父母病了可以有个照应,但是回到家乡待遇不高,如果父母病了自己却没钱给他们治病,这又如何?

四是,什么叫家乡?如果在本省之外上大学,回到本省就是回到家乡;如果在国外上大学,回到本省或者回到中国,就是回到家乡。何况还有很多人在国外工作呢!况且现在交通方便,回家乡还是比较容易的。

五是,回到家乡就能够整天照顾亲人吗?这只能说距离更近罢了,其他的真不好说。因为每个人都有其小家庭,再加上两个人都有老家,总有一个人不在家乡。即使都在家乡,如一方老家在肇庆端州区,另一方老家却在怀集,其距离还不是和肇庆端州区到广州之类的地方差不多。如果连找对象都一定要找家乡的,那就太过狭隘了。另外,人都要工作,即使做老板也要工作,甚至要出差。如我回到了家乡,我也可能每周只回一次老家。

六是,家乡与幸福和安居乐业不是同一个概念。如果做得够好,把一方的父母接到自己家里,也是一种解决办法。但这是否对另一方的父母公平?这是否利于家庭和谐?还真的不好说。可能光是小孩教育问题就会吵翻天,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当然关于工作的脆弱,诸如怀才不遇,能力不够,资源不丰,朝不保夕,待遇不高,权力压制,同事关系不好,此不赘述。

其三,我想到了亲情。“因为你远离家乡父母亲人,每年四处奔波游走,父母患病你也未必能回去陪护。你的××是背后爱你的人默默的付出换来的。……得和舍,有时后者更伟大。”

前面已经说过关于亲情的处理,这里看看后面那句话。其实我觉得谁都会得得失失,取取舍舍,我不觉得“舍”就是伟大,还不如叫选择。因为舍得舍得,“舍”的同时也在“得”,这其实不是一种牺牲,只是一种选择,无论你选择了什么都是一种选择。不要跟我说什么“伟大”、“牺牲”之类的词语,因为你心里面存有这种“伟大”、“牺牲”的观念,一旦发生矛盾,就会说或者想“我放弃了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回到家乡,你们却要如此对我,对得起我吗?”但是无论以后境况会如何,如何恶劣,如何出乎意料,都只是你选择的结果。

其实很多人,回到家乡才发现家里事情也是一大堆,也感觉很心烦,本来想要归宿感,但是没有安定感宁静感,反而适得其反。有的在深圳、广州的作家,回到省外的家乡,却发现家乡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工作、亲情、人际皆如此,最终还是回到深圳、广州后,才有了安定感宁静感。

当然,亲情的脆弱主要是家庭不和睦,矛盾多罗罗。另一种亲情的脆弱是以高尚的名义包括亲情的名义来剥夺个人的自由、幸福。我也听说过家长以爱的名义来伤害了孩子的未来,造成人格分裂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