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没有“更好”(第2/2页)

因为沈从文到北京之前,年少无知的他被他所喜爱的女孩伙同她的哥哥骗走了他所有的钱,没脸见家人。这成了他到北京闯世界的因缘之一,只不过沈从文一生都没有忘记那个女孩。沈从文在疯过的一段时间里,经常梦呓,“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而他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的感情,嵌入了小说《翠翠》中。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沈从文之所以忽然爱上张兆和,是因为她和那个女孩有些相似。他与旧爱重逢,激发了所有的单纯的情感,“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印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东方小四:《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反观沈从文的情书,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接触,他对张兆和只能说是倾诉与表达,而不是领悟和理解。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能够以心观心地领悟和懂得一个人的人有多少?如果有,是否这种人就是很好?值得珍惜?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又似乎不只是一个问题。

其四,爱情没有“更好”,而是“都好”。如梁思成为了和林洙结婚,不顾子女反对,甚至不惜和子女断绝关系。如果从世俗的角度看,林洙没有林徽因美丽,没有林徽因的才华学识,没有林徽因的地位(她只是资料管理员),没有林徽因的影响,如果不是她的生命和梁思成联在一起,我们都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如果让梁思成自己去说哪个“更好”,他肯定也说不上来,大概只会说“都好”。为何?因为“都好”是对爱的尊重,爱就是爱,爱上就是好,遇见就是光明,至少梁思成和林洙一起,没有和林徽因一起那么心累,他们更平凡,也更舒坦。

网上流行的一句关于爱情的话是:“人生最多谈三次恋爱,第一次懵懂,第二次刻骨,第三次一生。”其实历史和现实中,有些人第一次铭心,第二次刻骨,把每一次都当最后一次,所以也投入全部真心,从来没有懵懂过。如果其中谁能有“一生”的爱,当然好;如果没有,那么至少证明自己真心真意地爱过。

但实际上,有很多爱情只需一次,没有“更好”,一次就是“最好”。如陈寅恪以事业、学问为重,一直没谈恋爱,38岁的时候才遇到将近30岁的唐筼,这是典型的才子才女的相遇。婚后唐筼慢慢地没怎么做学问了,别人替她可惜,她倒觉得这样很好,因为陈寅恪的才华学识是她所不及的。这叫什么?这叫“遇见就是永恒”。陈寅恪死后,她平静地处理了他的后事,40多天后逝世,追随陈寅恪而去。这叫什么?这叫“最美的爱是生死相随”。其他如鲁迅与许广平,巴金与萧珊,钱钟书与杨绛,诸如此类,都属此列。

当然,找到适合的,并不等于不要更爱的,而是要把适合的变为更好的适合的,更真的适合的,更善的适合的,与更美的适合的,更平淡的适合的,互相磨合,相亲相爱。只要“你”好,“我”才会觉得好;如果“我”好,“我”希望“你”过得比“我”好,心心相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许这才是爱的真谛。

黎老师在听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