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山长水远 做别人情感的倾听者与思考者(第2/3页)

我虽然觉得婚姻的感觉重要,但婚姻不全是依靠爱的感觉,要维持的话需要责任和包容。因为爱是一种感觉,但是感觉是靠不住的、短暂的,所以需要理性,需要双方的苦心经营和坚持。感觉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去感觉。爱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婚恋中,感情问题可以用理性来控制,但是感情问题最终靠感情解决。爱最终是一种生活,她其实没有怎么经历这种爱的生活,因为她只是结婚了,生了小孩了,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养育小孩,需要和丈夫磨合,和家公家婆相处,需要将爱情婚姻打造成一种生活,一种和谐的生活,一种琐碎但是温馨的生活。

回到根本,“你丈夫是否尽了丈夫的责任、父亲的责任?你是否尽了妻子、母亲、儿媳的责任?离婚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双方是否没有爱了?自己是否明白需要什么?你是否受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影响?假如不离婚,双方是否要改变什么?双方如何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痛苦是因为冲动,因为不成熟,因为长期压抑,还是因为的确已经漠然?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好,这是否完全属实?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是什么?你有什么?你做了什么?你需要什么?你需要改变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人当初选择了结婚,要为婚姻负责;现在选择离婚,也要为此负责,并且反思婚姻,反思自己。

她的享乐主义除了因为年轻,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从小就没有被宠爱的感觉。所以无论在老家还是婆家,她都觉得不幸福不开心,结婚了也如此感觉。除了自己快乐,谁还能够给她快乐,她只相信自己亦同此理。这就是其心理根源。她只有在工作的城市,因为自我实现才找到了一点安全感。但是她内心总是对外在的世界和别人充满了戒备心。

我问是否对我也有戒备,她说有,这也是初次见面的人之常情。也许是我的倾听态度,也许是她从我的眼睛里看不出恶意,她的腰板并没有挺得很直,也就是说戒备心不是太强。

再回到根本,也许她从小独立惯了,她的内心里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能够给自己以精神的配合或引领,但是她的丈夫是个依赖型的人。其家里有钱,父母强势,从小生长环境如此,没有办法。不过,按照普通的标准,一个男人能够有自己的工作,能够顾家就是好男人了;如果都没有,那就不好。即使他都有,但是婚恋的问题不是自己好就是好,而是需要被对方看好才是好。我忽然想到杨澜的一句话:“好男人不是遇上的,而是爱出来的。”你不能老是抱怨,而要理解,爱不是改造,爱是宽容。

不过她也很清醒,说她丈夫没有什么能力,又不思进取,不够勤奋,就想回家靠父母,等着分两百万的家产。她说这样的素质会守不住家产,现在这个社会两百万不算很有钱,难道等到40多岁了才出来打工,何况两个人的确没有什么感情。她很独立,说的也有道理。现在这个社会,就工薪阶层而言,高收入高职称的人也不算少,有很多人自己十多年就能赚到这个数目,夫妻俩都是这样收入的话,不到十年就会赚到这笔钱,更何况工作是几十年的呢,更何况有些人年薪几十万呢。就像巴金在《憩园》里面说的:“我现在才明白,不留德行,(只)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再大的家族,子孙无能,始终会坐吃山空,重要的是精神、道德、能力,而非物质金钱的陶醉。

还回到根源,我觉得人的心就像水一样,要看我们把它放在何处,放在狭窄的地方就郁结,放在广阔的地方就宽广。你把它放在茶壶里,你就只有茶壶一样的胸襟;你把它放在小溪里,你就只有小溪的胸襟;你将它放在湖泊里,你就具有湖泊一样的胸襟;你将它放在江河里,你就具有江河一样的胸襟;当然,你也可以将它放在大海里,那么你的胸襟就好像大海一样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