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死不了人,但爱情可以磨人 由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想到的(第2/3页)

再说林静。电影里面说:“任何男人都曾经是陈孝正,也会在经历一些事后成为别人的林静。”这是文学语言的夸张所致,但是现实生活未必如此。因为不少男人是不愿意努力奋斗的,不少男人再给他十年八年都成不了林静,都还是那样不负责任,缺乏胸怀。

郑薇和邻家大哥林静青梅竹马,有着很深的感情。林静这个人平静、宽容、隐忍、深沉、成熟,我有点喜欢他,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为了郑薇,最终放弃留学,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他默默关注自己的爱人,当他发现所爱以为自己已出国而与别人相爱时,就理性退出,在心里祝福对方;当他被大学生施洁宿舍落下的玻璃割伤流血时,没有寻衅闹事,反而把被吓晕的施洁送往医院;因为他守着自己的爱,即使施洁一次次以自杀威胁自己,也拒绝了她的爱,导致她神经失常。

小说里面郑薇和林静最终在一起,拥有一种平凡的幸福。这在电影里被改编为郑薇因为知道施洁的存在,觉得林静应该对可以为自己死的人负责,而选择跟陈孝正在一起。我个人认为,这种改编似乎有点道德化的嫌疑,不如原著真实。因为爱需要道德,但不等于道德。爱不是寻死觅活就能得到的,何况林静和施洁只是一面之缘,谈不上什么感情。如果是我,我也赞成小说原著的做法,可以照顾、探望施洁,但不会跟她结婚。

林静是一个能够等待的人,等了几年时间,30多了都不结婚,都在默默关注郑薇,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现在是一个经不起等待的时代。闪婚闪离,三分钟热度,什么都求快是一种极端化的表现。因为等待至少需要付出时间,沈从文等了5年,因为开始时他26,张兆和18;巴金等了8年,因为开始时他32,萧珊16,等得起。但是鲁迅和许广平开始的时候已经44,许广平26,他们都比较成熟了,所以没有等多久,大概两年时间就在一起了。如果说沈从文是“因为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那么鲁迅他们则是“因为你已到来,所以交心”。此外,等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是你等就能等来一个好结果,即使有感情也避免不了意外发生;只不过如果真心等待,即使没有一个好结果,也当磨炼了自己罢了。

我想,爱一个人,还是越简单越真诚越好。这就是说,你先不要考虑太多的外在因素,先问自己是否喜爱对方,对方是否能够担负起自己的爱,包括理解、信任、尊重等;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感觉,因为你一厢情愿,很难包容维持到底。坚持未必等于胜利,我现在如此认为,未来也是如此认为。爱情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坚定的,就是爱不能贪心;否则即使不分手,也会造成伤害。当然基本的经济条件、家庭沟通之类是需要的,因为说到底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生活,需要太多的磨合和妥协,最终要变为亲情,否则难以为继。

小说里面说:“也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多少,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我个人认为爱或者婚姻不能不计代价,但是也不能计较太多。如果计较过多反而会使得两个人的心成为计算器,缺乏了爱和包容,缺乏了韧性和空间。这样两人就不像过日子,距离分手也就不远了。想法不同,或许是我比作者辛夷坞年长的缘故。

年长意味着阅历,加上思考就意味着逐渐的包容、安定和通达。这颗心也许是平静的,也许是更单纯的。因为这颗心已经能够看淡,也就更能够承担。很多人都强调现实如何如何冷酷,其实我觉得现实并不太冷酷,只是我们冷酷了现实和自己。这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纯洁,只是我能够承受罢了。没有纯洁,只有清洁,让自己简单一点,也就快乐一点,至少平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