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第2/2页)

我想象着父亲乘着轮船,越过茫茫太平洋,船离码头时,千万条彩带纷纷飘落的景象,这是我十六岁那年离家去插队之前,父亲告诉我的,使我增添了豪迈的激情。而我很少知道,父亲离家之后经历了什么。由于是太熟悉的人,所以很少想到要去了解什么,交谈也常常被盐咸茶淡的琐细淹没,于是,最近处的人有时倒会成为最隔膜的人。父亲的书,为我找到了一个了解的方式。我生出了好奇心,这是犹如寻根一样的好奇。就是说,继“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之后,我又有了“父亲从哪里来”的问题。“客自南洋来”的这个“客”字,总觉用得不妥。因我父亲早已不再是个“客”了,他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起,经历了日本投降,全国解放,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有的年轻调皮的同事开玩笑说:王导,你回来得太早啦,应当晚几十年回来,行情就走俏了。父亲对于这种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那时候不回来不行,政府在抓我。不过,父亲虽是早回来了几十年,如今倒还有一点点走俏,那就是当他以他那种怪异的样子走在街上,有些青年会走上前问:“有外汇券吗?”我父亲就严肃地回答:“没有。”

□读书人语

王安忆的父亲王啸平我也见过,印象中是一位谦和的老先生,也读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是南洋归侨,有过可以使他们这一辈人为之骄傲的革命经历。王安忆的这篇散文,非常生动地刻画了她的父亲,从外表,到内心,都刻画得很生动。几个小小的细节,便把王啸平正直可爱又有些天真的书生气写出来了。女儿写父亲,其实很难,因为太熟,太亲密,故事太多,写了什么好?安忆却在千余字的短文中写了父亲的几乎是全部的人生经历,却没有使人感觉粗疏。更可贵的是,读这篇短文,可以使人陷入深思。王啸平所经历的痛苦和迷惘,可能是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和经验。安忆淡淡的写来,却能让人感悟其中的深切。

文章的题目是《父亲的书》,内容并不是对王啸平的著作的评价,而是写父辈的人生体验,写我们这一辈人眼光中的历史,这当然不是走题,人生和历史本来就是一部最丰富的大书。 【赵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