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第2/5页)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读书人语

古来“咏秋”的作品,精品迭见,几成“绝活”,令后人几乎不敢“续貂”。但郁达夫却以其才气四遂的如椽之笔,任性使气,挥洒自如,写下这篇不让古人的咏秋佳作。

此文之妙,首先就在于作者能以一种“沉入”的体味感,写出北国故都之秋的神韵。古往今来,经历过故都之秋的人伙矣,但有谁像郁达夫这样对故都之秋有如此独到沉入的把握与品味?江南之士且不论,便是久居故都的北人,在年年岁岁的秋历中,也难有如许的秋之感。

为写出故都之秋的神韵,作者在开篇与结尾部分,用对比手法,将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作比较,以强调和突出故都之秋的况味。中间部分,抓住最能体现出北国秋味的事物予以诗意描绘,层层叙说,从花草树木,鸽哨蝉声,到秋风秋雨,秋果累累,鲜活传神地勾画出故都之秋的声光色味,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的确确一幅故都秋图。

达夫的语言圆润流丽,如陈年佳酿,浓香四溢,又如深潭泉水,汩汩而出,绝无挂碍,当得起“玑珠”之称。 【逢增玉】

灯蛾埋葬之夜

神经衰弱症,大约是因无聊的闲日子过了太多而起的。

对于“生”的厌倦,确是促生这时髦病的一个病根;或者反过来说,如同发烧过后的人在嘴里所感味到的一种空淡,对人生的这一种空淡之感,就是神经衰弱的征候,也是一样。

总之,入夏以来,这症状似乎一天在比一天加重;迁居之后,这病症当然也和我一道地搬了家。

虽然是说不上什么转地疗养,但新搬的这一间小屋,真也有一点田园的野趣。节季是交秋了,往后的这小屋的附近,这文明和蛮荒接界的区间,该是最有声色的时候了。声是秋声,色当然也是秋色。

先让我来说所以要搬到这里来的原委。

不晓在什么时候,被印上了“该隐的印号”之后,平时进出的社会里绝迹不敢去了,当然社会是有许多屋的,但那“印号”的解释,似乎也有许多样。

最重要的解释,第一自然是叛逆,在做官是“一切”的国里,这“印号”的政治解释,本尽可以包括了其他种种。但是也不尽然,最喜欢含糊的人类,有必要的时候,也最喜欢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