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庆长 一座消失的桥(第3/13页)



  带着这样的静谧和安全,庆长踏上最后一次工作之旅。

  她要去往瞻里。

  出于倔强个性,她这次时日不短的采访,放弃与摄影师合作,单身出行。同时只坐火车和当地交通工具,紧缩一切费用。把采访尽可能深入全面做完,然后,离开摇摆不定态度不明的杂志社。这就是她内心的任务和决定。

  她做完资料采集和整理工作,计划完路线,拟好采访人物名单和相关问题,制定摄影内容构架,同时清点完毕工作旅途需要用到的物品。她将抵达福建南部一个县城。辗转取道,进入崇山峻岭之中的乡镇,再抵达山谷深处古老村落。一条在地图上持续延展和深入的支线。即使当时看来如同人天般艰辛路途,现在也已铺设便利。

  因为历史上数次战乱和迁徙,这些村落成为很多有识之人的隐居地。逸人雅士,饱学诗书品性清雅的高人,从不同来处进人瞻里,遁入散落在高山深谷的各个村落,以隐居方式度过余生。他们带来生活方式的改造,使村庄建筑和气质发生变化。如同一块实验田,山高水深之地被搭建起来的,是对一个时代繁盛太平时期残存下来的风格和物质的留恋重建。所以,在如此僻远的村庄,能够看到高超神奇的蛀桥技术。这些存在令人惊叹。

  这些年来,瞻里的古建筑正在被摧毁和消失中。它已失去艰难隔绝的交通屏障带给它的保护。

  为了让村庄富裕起来,需要修建公路,拆除占据地理重要位置的桥梁和建筑。它们因地制宜建造,一切做过缤密设想,也正因如此,终究成为开拓崭新前途无可避免的阻挡。这里从来都不是富裕之地。不同的是,贫穷可以是端庄自如。农夫渔耕,士人隐居,搭桥建屋,一切井然有序,天清地远。在失去了价值观支撑之后,贫穷所剩余的,就只有饥饿和不安全。只有野心和欲望。

  在现实触乎可及的物质利益面前,以及在岁月更替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一堆老祖宗遗物面前,家园可以是一堆新造崛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也可以是时间深处以对世间万物的审美和理解建立起来的精神系统。这是选择。人们会选择哪一种结果。前提来自他们认为哪一种更具备价值。选择结果是:瞻里留下的数十座完美无缺的古老拱桥,目前只剩余三座。一些村落传统结构宅院已被彻底拆除。或者说,有些村落已被摧毁无踪。

  庆长在硬席卧铺上度过一晚。车厢里弥漫熟睡中陌生人群居的气味。一种混浊而沉闷的热气,来自污脏衣物、密实行李、未经清洗的肌肤和躯体各自运转的代谢和循环。这是所有交通工具都会具备的气味。令人倦怠窒息,也令人放松自在。这是与她生命如影相形的气味。

  她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在不断远行。为恋爱,为逃离,为谋生,为工作。一次次踏上路途,走向不可知的远处。她不计算到达过哪些地方,如同从不数算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他人。不断把过去甩掷在身后,义无反顾,一意孤行,这样才能大步向前行走。才能不被一种血肉深处的心灰意冷所牵绊和折磨。

  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始终充满警惕。

  远远的。循着冬季干涸暴露出鹅卵石和岩石的宽大溪沟,她看到横跨两端峡谷,如同彩蛀般跃起的木拱廊桥。一个均衡而完美的弧形结构。难以轻易遇见的古老虹桥。庆长背着摄影包,在溪沟卵石上跌跌撞撞向它靠紧。她己徒步很久。在冬日旷野天色之下,独自趋向一座桥梁。

  此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是村庄现存的最古老的桥,观音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