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年谱(第3/34页)

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四) 九岁

一月二十五日(三月十一日),《东方杂志》在上海创刊。后来先生常在该刊发表文章。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七) 十二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张树森读书。成绩为全班冠,有神童之目,申如公常出示其文而引以为乐。

按:张树森字仲梧,副榜,与先生同里人,张惠衣教授之叔。惠衣与先生在开智小学同学。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八) 十三岁

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八日),《新民丛报》停刊。

二十一日(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卒,溥仪嗣位,改元宣统。

宣统元年己酉(一九○九) 十四岁

查诗溥病逝于徐氏馆。

是年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古文已有很好的成绩。他当时所作《论哥舒翰潼关之败》一文云:

“……夫禄山甫叛,而河北二十四郡,望风瓦解,其势不可谓不盛,其锋不可谓不锐,乘胜渡河,鼓行而西,岂有以壮健勇猛之师,骤变而为羸弱顽疲之卒哉?其匿精锐以示弱,是冒顿饵汉高之奸谋也。若以为可败而轻之,A足以中其计耳,其不丧师辱国者鲜!欲挫其锐,非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也不可,且贼之千里进攻,利在速战,苟与之坚壁相持,则贼计易穷。幸而潼关天险,西连京师,粮运既易,形势又得,据此以待援军之集,贼粮之匮,斯不待战而可困敌也。哥舒之计,诚以逸待劳,而有胜无败之上策也。奈何元宗昏懦,信任国忠,惑邪说而诅良谋,以至于败。故曰:潼关之失实国忠而非哥舒也……”

宣统二年庚戌(一九一○) 十五岁

是年春,与表兄沈叔薇(拱垣)同入杭州府中学求学,从张献之(相)、刘子庚(毓盘)习国文,陈柏园(纯)习理化,马保罗习英文,锺郁云(毓龙)习地理。聪明冠全班,任级长(当时杭中规则,第一名任级长)。同学中有毛子水、毛以亨、董任坚(时)、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昶)等。董任坚于民国七年八月十四日与先生同船赴美入克拉克大学读书。姜立夫后至美国入哈佛大学习数学,曾与先生相晤。郁达夫与先生同庚,后为有名的文学家,他于志摩在回忆里(《新月》月刊四卷一期)一文中,曾追记在杭州府中求学时对先生的印象:

“大约是在宣统二年(一九一○)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学,去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那时候府中的监督,记得是邵伯炯先生,寄宿舍是在大方伯的图书馆对面。”“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

由此,可以想见先生在幼年,就是最好玩、最聪明、最爱文艺的。

按:是时杭州府中监督为杭县邵伯炯(章),校址在大方伯,入学前曾由先生姑丈蒋谨斾(钦顼)托沈衡山(钩儒)写信介绍给邵监督的。(衡山是谨斾的表弟)

二月二十三日(四月二日),汪兆铭、黄复生等谋炸清摄政王,不成。

宣统三年辛亥(一九一一) 十六岁

是年春,先生与蒋复璁相遇于西湖孤山放鹤亭。盖杭城中小学每年于林迪臣太守生日,必往其墓祭扫。蒋字慰堂,是蒋方震(百里)的侄子,当时肄业于杭城钱塘县立高等小学堂,他与先生谊属表亲,故关系至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