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朱家小姐(第2/2页)

“志敬?那个后生?到过我家。”朱承海先生说,“本分,有家教,看上去也还聪明。”

“他到过你家?二小姐见过吗?”余鸿文先生问。

“见过。姐妹俩都见了。”朱承海先生说。

一九四二年九月下旬的一天,朱承海先生派了一个仆人给余鸿文先生送来一份邀请喝酒的短信。

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十个月之后,上海已经全被日本军队占领。他们约在一家叫状元楼的宁波菜馆,中午,人很少。朱承海先生早到一步,已经点好了几个菜。

“今天完全没事。大事说也没用了,只说家里小事。”朱承海先生端起了酒杯。

余鸿文先生也把酒杯端了起来,笑眯眯地等他说下去。

“我家弄堂口,有家银行,这你是知道的。银行宿舍就在我家隔壁,那些职员,成天围着我的两个女儿转。后来知道大女儿已经订婚,就盯上了二女儿。前天,连行长也上门来,说来说去都是他儿子。我知道他的意思。”朱承海先生很苦恼。

“那你不妨认认真真挑一个当女婿。”余鸿文先生说。

“没法挑,”朱承海先生说,“看到他们那一副副长相,就不适意。”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其实并不急。上海结婚的年龄要比乡下大。如果你家表侄,那个叫志敬的,愿意好好出息几年,我们倒是可以等等看。”

余鸿文先生不知道他所说的“好好出息几年”是什么意思,便问:“你是说,让他有能力在上海成家?”

在上海成家,是一件难事。朱家嫁女,上层社会的亲戚朋友一大堆,大小姐已经与巨商王家订婚,更会牵出一批贵客,从新房到礼仪总要说得过去。但是,“说得过去”又谈何容易!例如,只要亲戚中哪个女人悄声问一句,婚后落户在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就能把人憋晕了。因此,很多闯荡上海的男人只敢回到老家乡下去娶妻生子,自己每年去探亲。像志敬这样的贫困背景,当然也只能走这条路。可惜他从小出生在上海,连家乡话也不会讲。他要“出息”到哪一年才能在上海成家,娶得起堂堂朱家二小姐呢?

余鸿文先生想到这里苦笑一下,也不等朱承海先生回答了,只顾埋头吃菜。

“也不一定在上海成家。”这是朱承海先生的声音。余鸿文先生吃惊地抬起了头。

“二小姐受得了吗?”

“她没有吃过苦,但她吃得起。”朱承海先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