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贰(第2/2页)

就我成书碰到的机会,冯其庸先生,是真正的老师。他在《对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想法》一文中提到我的情况,完全是事实。他到河南来看我的稿子,是绕道来南阳的。我当时困于两点:我的稿子到不到“发表水平”?我在出版界“外无应门五尺之童,内无期功强近之亲”,一个熟人也没有,他当时说,稿子很好,不要发愁,出版社由他来联系。他五月来,我只有十七万字,到年底,就写完了三十四万字,并且抄誊了一遍。《康熙大帝》第一卷就在除夕完成。我的责任编辑顾仕鹏和周百义也都是十分到位的好编辑。

力气+才气+机遇。大致上就这么三条,我自己这样总结的,我在大学给学生们讲,也常说这三条缺一不可。大环境小环境,如有一方起负作用,是不可能让人才脱出的。《康熙大帝》第一卷出书,顾仕鹏问我用什么笔名或本名,我想出了“二月河”,这当然结合了我“凌解放”的本名。其实也是我的感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的讨论迎来了冻河开封的春天。我一生遇人,有不少能力大于我才力也超于我的,或老死牖下,或潦倒无力,或平淡无奇终生,即因缺乏了“际遇”而致。

由此,我建议,一、建立正规的建议与推荐渠道。由权威的学术团体定期向组织部门推荐自学成才者,作为考量人才录用的硬指标。这种社会认定具有“当量”学历的权威,使其有“规格”,以解决其待遇问题;二、“是人才,就当官”的理念要不得,一定要因才施用,把人才安放在他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三、自学成才者最易自生自灭,因此,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小环境,施以政策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四、具有创造潜力的人才,经过学术论证,可以在工作条件和物质条件上施以相应的优惠政策;五、人才要加以培养与教育,这件事应有专门的机构与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