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当心半路翻车(第2/3页)

刘诏征求她的意见,“要不要放到少府?”

少府是皇帝刘诏的私库,官员任命,自然是皇帝说了算,不用经过三省六部。

顾玖摇头,“京兆尹衙门可好?”

“京兆尹?这可是得罪人的差事,处处不讨好。”

“正因为处处不讨好,顾喻出任京兆尹,才不会引起朝廷闹腾。他们巴不得有人背锅。”

历代京兆尹,通常都没什么好下场。

不管是谁做到这个位置上,后面的仕途多半不顺,几乎没有例外。

故而,很多人视京兆衙门为畏途。

到了京城,自热是要进三省六部做京官。不仅体面,升官也容易。

去京兆衙门简直是浪费人生和才华。

头顶无数大山,人人都可以对京兆衙门发号施令,人人都是祖宗,就京兆衙门是孙子。

那日子,要有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刘诏仔细想了想,“你说的有理,顾喻如果出任京兆尹,品级虽高,却处处受制,反对的人必定很少。而且顾喻擅长民生经济,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倒也合适。京畿一地,是时候进行统一的规划。朕甚至想重新登记鱼鳞册。”

鱼鳞册,就是土地,房屋,池塘,山林普查。

因为涉及到税收,牵涉大户隐瞒人口田亩,良民投献官员世家,这事向来极为敏感。

大周国祚两百年,只进行过两次鱼鳞册。

一次是太祖朝,一次是世宗朝。

也就是说,大周朝廷现在官方登记的田亩数量,都是一百多年前的数据,滞后得可怕。

京城,户部户房私下里曾做过人口田亩统计,不过那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数据同样缺失得厉害。

真正完整的数据,在顾玖手里。

陈二壮带人下乡,发展乡村经济,同时统计了各个乡村的人口和土地。

但是,这些数据没有过明路,朝廷不能认可。

因为一旦认可了顾玖手中的人口田亩数据,等于是过了明路。

也就意味着从今以后官府得照着这份完整的数据收取税收,摊派徭役。

不可能!

以地方官府的能力,根本做不到。百姓也不认可。

百姓只认鱼鳞册,收税就得照着鱼鳞册来。

当年登记鱼鳞册的时候,田亩数量远远不及今日,所交税收自然少。

要是按照新的田亩数据收税,大部分的家庭税收都得变个数目。

尤其是那些没有功名的地主,士绅,或是免税名额有限的秀才举人家庭,将成倍缴税。

世家贵族同样不能幸免,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地主。

这些人闹腾起来,一个乡连着一个乡,一个县连着一个县,朝廷都得震三震。

顾玖深知其中风险,她说道:“重新登记鱼鳞册,你这是将顾喻架在火上烤。他会被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时机还不成熟,切不可操之过急。我以为鱼鳞册一事,等个七八年再动手,那时候阻力会小很多。”

刘诏有点不爽,“便宜他们。”

顾玖劝道:“目前有商税顶着,你不必盯着农税。严控关税,打击海上走私,一年所得收入能抵得上所有农税。”

“即便有商税顶着,也不能便宜了那帮世家大地主。”

“此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这事会得罪官场所有人。每一个官员背后的家族,在当地都是大地主。动土地,就是动他们的利益。我们现在还没有本钱和全天下的官员读书人翻脸,你可稳住了。”

就连顾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动土地税收,上至皇室宗亲,下至七岁学童,都会跳起来反对。联合起来,推翻刘诏,换个人做皇帝。

这事牵扯太大,历朝历代的皇帝明知问题根源,却无力改变,只因为阻力来自于天下,来自于朝堂,来自身边,甚至来自于自身。

得过且过,多好!